地理组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课题结题报告-教研动态-东台创新学校 |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全国百强民办学校) 


地理组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6-12-23

浏览次数:5279

来源:本站

东台创新高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负责人:王克虞

课题组成员:创新高中地理组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学校教育中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我们国家当前基础教育总的特点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学生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还有待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综合课的设置正是在这一要求下出现了,这就打破了学校课程体制中“学科教学”独居天下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分离,甚至对立的局面。综合课的出现,可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又可减少课程总量,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减轻了学生负担。高中阶段,地理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应该适应教育发展方向,与历史、政治学科有机整合,以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研究,是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并着眼于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学科的整合,重在探讨文科综合课程中地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方式,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新路,探索文科综合形势下的地理教学模式。  

高考文科测试,力图在政史地三科之间建立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侧重于考查前人总结出来的现成的经验。文科的题目多以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立意命题,以日常生活生产或科技现象和事实为素材,创设情境、组织题目。体现文科综合考试跨学科的特点,这有利于培养,检验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考的改革,为我们高中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学改革和文科综合的探索和实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二)课题实施的意义  

1、科学发展的需要: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既在继续纵向深入、分科精细,又在横向延伸,经历着综合化的过程,各门学科相互渗透,趋于综合。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促进,以及传统科学部门的解体和重新组合。于是,反映事物间相互联系和渗透的边缘学科、综合科不断涌现出来,科学发展的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综合课程适应了这种趋势。  

2、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的问题具有复杂性,涉及愈来愈多学科领域知识,往往不是单一学科知识所能够解决的。因为问题的产生和出现是不分学科的,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等,必须发挥各学科综合的优势,才能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如果不注重综合性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不能将各门学科中的内容综合起来加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开设综合课或进行学科整合则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3、形成学生整体认识的需要:客观世界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最初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上把握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知识日益分化,对各门学科的认识加深了,领域扩大了,从而使各门学科达到今天的状况。但是科学仍然是一个统一体,将科学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领域与其说是事物本身性质决定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诣在授予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要反映客观世界这一特点。  

4、就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言,是为学生进一步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这样就必须使课程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这就要求高中老师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整体,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5、综合课程除了以上的意义外,还有三个突出的作用:其一,能为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一个整体观念,有助于融合知识的分化和恢复知识的完整性,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其二可以避免教学中学科知识的内容重叠和学生过多的学习负担。其三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二、理论依据  

我们首先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老师的头脑,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理论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外在的或被动的适应教学干预都同人的主体性相违背。在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时应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的主体适应性,尊重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反映在教学上的要求是:(1)注重智能的全面发展;(2)强调差异性,即根据每个人的智能不同,实施教育影响;(3)突出实践性,即重视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重视开发性,即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要帮助每一个人彻底开发他的潜在的能力。  

3、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4、对创新教育理论的理解  

创新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思想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提供民主的,和谐的、融洽的教学气氛;(2)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独立思考与众不同;(3)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单一固定答案的问题;(4)允许独立从事一些探索活动;(5)不排斥学生的错误和失败。  

本课题坚持以上教育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课堂教学实际,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通过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提高文科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  

三、内容与目标  

1、内容:我们对课程整合的理解:所谓整合大体包括综合、联系、沟通、交叉、渗透和关联等内容。地理教学与相关学科整合,实际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整体目标的联系、渗透和综合。主要表现为地理、历史、政治学科间的整合。  

2、目标: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教师知识单一化,教学观念陈旧化,教学手段简单化。通过文科相关学科的整合教学模式初探,逐步打造出文科整合式品牌课堂。拓宽文科教师的知识领域,更新教学观念,活化教学手段,创造我校文科名师品牌(文科综合的骨干教师)。所以首先是丰富和巩固学科基础知识;其次是拓宽社会人文知识,适时进行跨越学科的综合训练,三是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2、培养文科教师的协作精神:地理、历史和政治三科怎么整合?各科的课怎么上?学习效果怎么评价?知识考查如何命题?需要三科协调,通过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地理、历史和政治三科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团结合作精神。  

3、提高文科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老师在本学科整合的同时,指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地理、历史和政治三学科整合研究,使文科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明显提高。  

4、创建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师生“情感共鸣”的课堂气氛,充分挖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高素质的实现教学目标。  

5、建立地理整合课评价标准,从三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第一是否愿意学习并参加学习,第二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水平(能否从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能否寻求解决方案;能否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检验并解释结果。)第三学习结果评价。其学习结果评价所占比例为40%  

四、我们在研究中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使文科三学科实现理想的整合,地理、历史和政治教师必须很好的配合。这是本课题目标之一。“整体性原则”体现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时相互协作、综合考虑。文综备课组教师在设计、评价等活动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高三文科生综合复习时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设计和评价。  

2、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本课题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本课题的目标之一。面对新的形势,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上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创新教育。力图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创出一条适合高中文科教学整合的新路。除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外,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透彻、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激情。  

3、分工协作的原则:分工协作原则是本课题进行运作的基本原则。分工是指课题组老师与研究对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相互分工。协作是指课题老师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包括相互研究和相互学习,携手努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把实践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及时分析、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指导教改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 武装头脑 统一认识 明确目标”  

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课程与教学论》等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献。在此期间,地理组成员多次学习和讨论了相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与合作学习理论。学习的目的是统一思想,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为课题研究作理论准备。同时全体研究人员明确本阶段的任务,根据教师所任科目和所在年级及自身特点进行分工。清楚自己在此课题中的角色。其中注重强调:怎么理解文科综合?地理教学与相关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整合?学生情况如何?研究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都做了讨论和基本定位。  

1、根据各自的分工和课题的具体要求找出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相关的整合点。  

2、学生方面,让他们明确文科相关学科整合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研究课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他们对“整合”意义的理解,并初步具有这方面的能力。  

本阶段对实验教师的定位  

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学习教育理论,特别是文科综合的理论,认识学科整合的本质,达到文科综合备课组教师的思想上的“整合”。同时,建立综合备课组的“三合一”式的备课活动,达到组织上的“整合”。  

1)明确课题要求,操作方式,实践意义和分工 。通过本学科的深入研究,找出地理、历史和政治三科相关的综合点,确定好实验班和参照班;让实验班的学生明确地理教学与相关学科整合的意义,促进各科联系基础上的文科综合,并使之初步形成这种能力;高二选修地理的“区域国土整治”的内容中进行整合式的思维训练;按课题计划,开一节文科相关学科整合的示范课:《海水的运动》在挖掘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整合点,尝试三科整合效果。  

2)统一思想目标。正确认识文科综合中的相关学科整合,加强科际联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有利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们整合的做法是:学科间沟通;课内渗透;课外延伸。其中以学科之间知识渗透为重要,它包括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应用创造条件。另外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的问题。  

3)示范课目标。第一、使课题组教师领会整合课的本质是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形成,而不是知识本身。第二、使学生知道文科课程整合的学习方法是突出思维方式和知识整体的应用能力。逐渐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第三、突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阶段对学生的定位  

现代教育改革对高中文科生的要求是: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善于获取处理各种信息;能熟练使用区域综合地图;要求具有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具备对各种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在整合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⑴、处理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历史活动所处空间范围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史地知识整合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历史地图的识记和理解,这是史地知识整合的又一内容;历史上人类重要活动和典型文化分布于中国和世界哪一区域?它的名称有何变化?历史活动对这一地理单元及周边地区今天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这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在地理、历史两科授课和复习时,注意说明地理环境特点和地理环境变化对历史活动的影响和历史文化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运用历史活动说明地理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规律指导下活动。这样才能使人类的历史健康发展。这是地理、历史知识整合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⑵、处理好地理和政治的关系:  地理政治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各种地理现象及地理规律都能体现政治理论,特别是哲学思想贯穿地理教学的始终。地理事物的分析和研究都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实事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地图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⑶、处理好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关系 :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发展变化的,而地理科突出的就是空间特点;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政治学科中的哲学所阐述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史地学习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史地做为具体学科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个案和证据。所以培养学生将地理,历史和政治三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学会分析和利用。在这方面如何构建地理,历史和政治教师协作的新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由地理教师牵头,筛选出具有多学科意义的系列时事材料,进行立体的多侧面多角度的剖析,然后实施教学,从而达到解决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提高文科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 积极实践 分工协作 大胆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革课堂结构中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上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们认为高中文科的综合课程开设目前存在诸多困难,学科教学也不能用综合课代替。文科课程的整合的学科渗透为主,不能大刀阔斧,而应谨慎进行。地理是空间,历史是时间,政治是观点,三者的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新课改所倡导的这种学科整合,正是一个知识渗透,重组、互补、凝集的过程。我校文科教师在文科的学科教学中,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充分运用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正确捕捉和把握三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且能体现文科整合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  

本阶段课题组老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各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学特色,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渗透综合能力培养,拓展知识面,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为综合能力 的形成服务。  

1、勇于探索,积极实践  

我们认为分科教学有它独特的优势,其他教学方式是不能取代的。所以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以学科渗透促进学科整合,用信息技术引入学生参与,形成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我们的作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但一定要分清主次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首先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地球的宇宙环境》,我们通过地理知识的讲解,最后用政治的观点进行总结。“通过以上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我们进一步验证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基本原理。”这样即深化了本课地理知识,又应用了政治理论和观点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本质的东西,同时加深了对政治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应用能力。  

其次是创设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例如,在讲“洋流”一课的内容时,在分析洋流作用和影响时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492年哥伦布在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去美洲共用了37天的时间,1493年他第二次去美洲时只用了20天,在15世纪没有航海动力的条件下,两次航行所用的时间差距如此大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洋流知识的认识,对历史的事件又一次呈现,而且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震撼性,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和兴趣更浓了,起到了学习地理新知识复习历史旧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知识的完整性。  

第三、联系时政,突出热点问题  

综合课程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知识的增广与统整,能力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其特点是跨学科性质,强调所研究课程的整体性,课程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626日为国际禁毒日,我们以“远离毒品,关爱未来”为主题,结合地理,历史和政治学科内容,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专题的整合课,地理科以三大毒品基地之一的“金三角”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突破口,在高二年级利用多媒体影像资料介绍了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景观的形成,同时发动学生分析近年来毒品在我国泛滥的原因(离毒品原产地近,发展市场经济,人们的信仰危机等)。毒品在历史上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历史学科老师适时进行一次“毒品与鸦片战争”的讲座。政治老师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总结性地用哲学的原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上的毒品泛滥日益严重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毒品犯罪活动在我国部分地区复发,和多年来党和国家政府一贯态度,国家制定并实施的方针政策和打击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三学科紧密配合进行教学整合活动,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筛选过程中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校园网站和学生报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和其他媒体对提高文科生综合能力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熟悉将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与地理,历史和政治学科联系的能力。并能简单地运用有关学科教材理论加以分析。这个时期的学生成果是:社会调查,校内发表的评论和文章。教师的成果是:教学论文和教学课件。在整合过程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图作为文科知识的载体和文科学习的工具和信息技术一样,促进信息的整合和合作学习。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进行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同伴的沟通和协作中逐渐形成。  

2、分工协作,大胆创新  

我们通过地理、历史和政治三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寻找三科知识整合的融点。整合知识确定归属,教学中督促各科教师做好文科整合课教学的个案和实录工作,每位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梳理教材到整合备课,从引导学生参与备课到自己实践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有步骤、有重点地写好教学过程的个案和实录,品评得失,总结经验,编辑成册,为建立学科整合课堂的评价标准提供依据。通过以上的过程、逐渐形成各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根据文科相关学科整合理念和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索与地理相关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总结文科整合经验和作法。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整合教学之路。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  完善成果  突出特点 服务高考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将实验研究的结果在高三辅导高考中应用,高三学生整合水平和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是本课题最有意义的落脚点,事关学生升学的大事,我们的基本经验就是:“地图搭桥、学科渗透、主题整合”。“地图搭桥”就是以地图作为地理,历史和政治三科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加以运用,达到地图服务于文科教学的目的。“学科渗透”就是在学科沟通的前提下,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的联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用地理学科知识促政史学科理解。或应用地理知识解决政史问题.“主题整合”就是在高三下学期专题复习中,通过热点问题的设计用文科综合知识解答。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用地理和历史事实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中国政府的政策说明对“台独”态度和统一祖国的决心,这里有广泛的政史地知识可以挖掘,通过三科知识说明台湾问题,这样对教育者来说起到“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来说,扩展了知识,培养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素质。  

在课题的研究中,文综的政史地全体教师全员参加课堂研讨,在此过程中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出优秀教师的引领课,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不断提高文综课堂整合教学水平。适时邀请专家和资深老教师对文科整合课教学进行品评指导。  

六、成果分析  

1、培养协作精神,提高高中科研能力,两年多来,我校课题组三科教师从各自封闭的学科中走出来,通过“整合”走到一起,共同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努力,我们地理组率先训练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图表、材料的阅读,运用并且用地理学科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历史、政治学科老师也以地图为基础工具和知识载体进行学科知识融合专题教学尝试。  

2、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在课题实验的进程中,实验班的学生文科综合成绩不断提高。由于教师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文科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使文科学生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3、丰富了文科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课题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科综合的素材,政史地教学和科研资料。两年来高三年级在教学和复习中形成了资料库,形成自己文科综合复习指导策略。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中,在网上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每位教师都能自如地在网上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资料,都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并能在网上交流课件成果和教学体会。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4、促使地理教学模式的改变,过去由于教学观念上的原因,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是遵循“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作业练习”这些环节。实践证明此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研究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某一学段中,根据各科教学内容,整合出几个综合性较强的专题,由三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组织实践教学。主要过程是:“结合实例提出问题——图形演示——引导观察——建立联系展开想象——推理论证得出结论。”我们把它叫专题式教学。培养综合能力,形成整体整合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使教育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七、课题结论  

我的理解:“整合”是联系、渗透、综合之义。整合课程就是针对学科课程的缺陷,以各种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他们形成有机整体。地理教学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就是在教学中强调地理科与历史、政治等相关学科的相互联系、渗透、综合,使之成为有机整体。  

实践:整合思想、整合行为、整合课程,以整合的思想观念对分科课程进行改造和更新,主题式整合:在分科课程中设立综合化学习目标,力图体现人文与科学、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知识与能力,学习和应用的教育取向。地理、历史、政治课程都分别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学科知识内部纵横交错,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我们课程整合的重点。同时相辅于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整合。  

一点体会:  

1、课程整合与课程分化是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整合的综合课不能代替分科课,学科教学为主的高中教育现状下,两者不能对立起来。  

2、课程整合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多样的课程设计。我们采用的“主题式整合”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元学程。  

3、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由原来的消极执行者变成了直接建构者和参与者。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探究知识的主体。  

困惑与思考:  

1、由于我校是三星级高中,升学压力大,社会期望值高,对于这样的改造式的研究,缺少社会、家长的支持。同时部分学生特别是到了高三,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足。  

2、学校文科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差,给我们研究带来困难,提高他们能力水平,多采取信息技术手段,才愿意参与。这就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强调各科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各学科领域之间相互孤立,彼此脱节。这就是文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相当部分的教师必须通过系统培训方能适应需要,这就需教育学院或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学习。  

4、由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师资不足。整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还需研究者和领导者继续努力和完善。  

 

 

东台创新高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研究

负责人:夏网林

课题组成员:创新高中地理组

 

《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背景  

地图是实施地理教学必备的工具,也是考查地理学习情况的载体。近年来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的试题中,地理图表试题占了绝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读图题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做读图题会丢分很多,给出的原因最多的就是读不懂。通过对一部分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学生失分多的原因不外乎是这两种:一是不会给题中地理空间准确的定位。比如说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给出地图A代表西北地区,B代表黄土高原地区,C代表青藏高原地区,题中给出问题“判断B所在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如果不能迅速准确地把B区域定位在黄土高原,而是误判成西北地区,那么给出的答案就不是“水土流失”而是“土地荒漠化”。二是不能准确地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很多同学做地理题目一遇到图就会晕头,找不到思路,无从下手。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有时候会把地理读图能力与地理解题能力相混淆,尽管地理读图能力与地理解题能力之间有很大的关系,甚至读图能力是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并不能因为学生没有得分就完全归因于读图能力的问题,会存在读图过程清楚而没有得分的情况,有欠缺答题技巧和表述不当等各种原因。进入高中后由于学科地位、学生基础、教师教学方法等原因,特别是在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阶段,发现很多学生基础很薄弱,对图掌握的能力很差,往往无从下手,得分普遍较低。而地图可以把零散的地理知识点归纳到图中进行综合概括,使之条理化,能够清楚地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可以这样讲,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理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到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读图能力较强的学生,他得地理成绩往往比较好,而且对地图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而不是排斥。读图能力强,对知识掌握的往往也准确、扎实与长久。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进行“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研究,从而进一步改进地理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识图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  

2.同一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地理教育普遍重视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在美国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对于学生来说,绘制地图应成为和写一段文字一样普通、自然和简单的事情。”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地图技能应包括绘制地图、使用地图、解释地图的能力。国外学者Tilbury wiiliams认为学生应掌握的地图技能涵盖阅读地图的能力,阅读地图是学生独立地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综合了感知、思维、地理图像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并且在阅读地图的过程中,同时必须解释地图,即把地理先备知识与地图上观察到的类型、特性产生相关。  

国内有关地图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多,主要是从地图能力的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地理高考评价目标第四项要求考生“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汪文达根据这一评价目标,将地图能力分解为识图、读图、析图、绘图和忆图五个方面,并从五个方面来谈在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李峻峰、石高俊结合江苏省考生答题情况,指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方法,并在地图学习中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吴建新强调地图能力的培养的中心环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图中来,通过画图、读图、析图等一系列能力的培养既带动地理知识的全面落实,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他在分析地图能力实施策略的基础上有提出构建地理认知模式:有图必依——无图显图——图文合一三个层次。  

我国新课程改革后,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高中阶段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第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第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第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第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3.课题研究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中包含了众多的地理知识,许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规律都可以通过地图表达出来。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地在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世界正成为一个“地球村”,地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地图既是地理教材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任何正常有效的教学都要充分利用地图。  

进行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人们常把知识渊博的人形容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对“渊博”可不是这么的积极。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就是死记硬背的文科知识,对地理学习没有兴趣,因而地理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形象语言,也是形象思维赖以进行的表达工具,因此,教学中借助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图文并茂,用图像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无论是地理教材、习题还是历年的高考试卷,地图的身影无处不在,尤其是高考试题几乎无图不成题,以图为载体考察学生的地理能力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越来越凸显,这也就意味着学生要想拿高分首先依赖地图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三,提高地图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课题研究,设计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地图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原因,对症下药,从而使地理教学更见成效。  

第四,提升地理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地理课程标准标6在地图方面增加了许多的新内容,且对于读图能力的要求也是有增无减,地图能力的培养研究将给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可行化建议。  

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且重要环节,地图读图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高中生地理的学习情况,在检验学生地理成绩方面尤其明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会读图的意义之所在,让学生在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有指导,方法上有成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有关“地图能力”解释有很多种,我国地理教育界大部分都认为读图能力是从图像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裴新生在《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中指出:“地理读图能力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  

吴建新在《提高学生地图能力构建地理认知新模式》提到地图能力的内涵包括地图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一系列地理能力。他还进一步指出,“地图能力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有图必依,即利用各种现存地图、示意图表、地理模型等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通过画图,初步掌握编制常用图表和示意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是无图显图,即通过自己编制地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通过前二个层次的逐渐培养、训练和提高,不断改变学生认知习惯、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通过地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贮存的能力培养,达到“图文合一”。这三个层次由表及里,逐渐深化,又相互促进“。也有不少地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指出“读图能力即从地理图像中检索信息的能力”。  

李世英作为在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紧密联系地理教材,选取大量地理图像系统的教学实例,充分结合其多年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提出在信息时代应如何紧密联系生活需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而提高地理素养。她指出“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爱看图的习惯,然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画图能力、忆图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觉用图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培养过程,让图像系统成为可亲的、有用的工具,使读图能力真正成为人人都具有的、有用的生活能力。  

所谓“读图,就是随着识图能力的提高,依据读图规范,学生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地图的内容,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过程。”地理教学大纲对学生读图的要求体现在辨别方向、识别地形、区别不同比例尺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特征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这些读图能力都体现在学生学习地图和教师教图的过程中,从低到高,由简入难,一步步地掌握读图的能力要求,达到高中生应用的读图水平。  

读图能力是地图能力的一部分,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集中训练用于“地图”章节内容中,掌握了基本的地图知识后,要在其他各章分散练习各种读图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地图能力的水平。对于能力提高的指导,切记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步骤,不能不看图名、图例和注记就直奔目的地,这很容易导致做错题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况,按照顺序,一步一步地阅读地图,直到找到解题所在。在学生看一遍不明白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反复多看几遍,还可以变换角度看图,这样往往可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能够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地图教学模式和读图训练方法,从高一到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有所侧重的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使学生分析读图的综合能力有明显提高,顺利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并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为:  

1.探索出一套自我特色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作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形成系统的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方法,并对学生读图的方法作相应的总结。  

3.经过课题研究,完成相关的教学论文,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主张。  

四、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  

1)分析研究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现状。作为普通的农村高中来说,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在学习上也显得不够积极,所以,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必需先从他们自身入手。  

2)学生的读图能力的提高途径。不论是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还是在习题的处理过程中,重视每一幅地图,并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展示于教学相关的地图,重视课本中的重点地图,从不同角度、方位为去挖掘,精心设计各种相关问题,多花时间带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的能力。  

3)教学中对读图方法的有效指导。从看图、析图、绘图等步骤来对学生的读图作指导。看图即看整体,先正确地认图,再考虑看图的顺序性。析图就是要说明“为什么”的问题,有图就要说出理在何处。绘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并理解图形,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常考图形。  

4)培养学生图文转化,图形结合能力。认图、析图是为了读懂图反映的是什么的问题,对图形本身做出理解。要完整地做出题目,还要把读图与文字材料相结合。在学习中,图文的转化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点。课本的文字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学会“画图总结”,加强地理示意图、模式图等地图教学,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  

2.研究重点  

探寻规律,总结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让学生会读图。  

五、研究对象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   

我校高一、高二地理必修学生和高三地理选修学生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163月)   

学校开展课题申报工作,进行了宣传发动,个人确定申报课题,拟定课题申报表上交审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关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文献资料。  

2.研究阶段( 20164月至 20166 月)  

按照课题计划方案进行各项研究调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穿插图表的读图解题的方法与思想。通过调查问卷从广面上探寻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谈心,发现学生个体存在的疑惑。适时地作下记录与交流心得。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静态的、动态的的图片与视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于做读图题,采用渗透方式逐步的教会学生做题,做题有方法,解题有思路,让学生形成一套解题方法,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地理做题思维。查找资料,做好读图题类型归纳,形成一套较为完整读图专题训练。对考试题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给出较为详细的讲解,及时做好专题研究的记录与教学发思。  

3.总结验收阶段( 2016 7月)  

整理、汇总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投身实践,总结经验,撰写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工作,最后总结实验得失,申请结题。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重点了解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用地理学科中难易程度不同的主要图像类型来考查学生的读图现状。  

2.观察记录法:每次练习或测试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记录,自己在做读图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文献研究法:参考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出有效的经验和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指导。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一套颇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必要条件。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缺乏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这方面需要监督和加强。课前预习、课上笔记、课后复习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不会预习、不会复习除了学生自身约束力差外,往往与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有限密切相关。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安排时间让学生看书。我主要采用了这三种方法,一是在课堂中留出时间让学生看书,给学生画出阅读范围,指出阅读重点;第二种是进行预习,上一节课布置预习作业、提前发导学案给学生,督促其进行必要的预习;第三种就是布置课后复习作业,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其次,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读书。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1)确定自读要领:比如明确地理事物的位置、弄清主要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并分析成因。  

2)指导自读方法: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有选择性,有的细读、有的略读,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有的采用图文结合读、有的对照比较读。  

3)突出自读重点:有时教材内容繁多,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内容,提取关键词,突出重点。如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学生读课本黑色字体即可,有重点的读。  

4)强调读思结合:在平时读书中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通过教学工作中这些方法的使用与坚持,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大部分学生在后期几次考试中成绩取得明显的进步。  

2.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使得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办功备的效果。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普遍缺乏行知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其中不会“用图”、不会“概括”、不会“综合”和举一反三是学生感到地理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课题实施阶段,要注意在这三方面的方法培养上多下工夫。  

1)突出地图教学,培养图文转化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用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重视教材中的每一幅地图,并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相关的地图,从不同角度、方位去挖掘,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的能力。比如对“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地球的位置(北半球)”的教学时,教师通过转换公转方向、地轴方向、“二分日”与“近远日点”的位置区分等角度帮助学生读图和理解公转的相关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单单会读图还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完整地规范答题,少失分乃至不失分,光靠会读图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得十分注重图文结合与图文转化的训练。指导学生做到“左书右图”,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2)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先见森林,后见树木”,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每一节课堂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地理学习的内容构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位置和联系研究,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途径等。此外,当学习到某一专题时,教师也注意首先从整体上让学生进行把握。如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明确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区域特征:何地、何物、何种状况、方向如何。其次,帮助学生提高概括道理原理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处理好众多的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分布状况等),将其总结归纳,上升到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概念、分布规律等)。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认识某一区域的现状,掌握该区域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在,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通过“地理”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提高,形成一定程度的地理概括能力。第三,“画图总结”,加强地理示意图、模式图等地图教学。凡是思维都需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图象语言(地图)。我们在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时,一般是一个要素接着一个要素进行的,这样就有必要在一定时候进行、归纳和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这时利用示意图、模式图等地理联系图表的教学就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3)、突出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学会“综合”。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黄秉维教授指出:“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长期以来,地理科学既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成分,也要研究非自然成分的人文现象,同时研究自然与人文关系。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科学的显著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容并蓄的特性,决定了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实用性等特征,在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具备一定优势。高考文综改革更是把在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到了重要位置。  

3. 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往往又是能否敏捷得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更重要”,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课堂上,教师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集思广益,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营造一种竞争、和谐的探究环境。  

其次,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推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比如在必修一的教学中,内容基本属自然地理,不少内容如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有关章节需学生进行逻辑性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此时学生还未学过立体几何、物理知识,理解难度就比较大,学生学习一直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采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在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该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如在热力环流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回忆烧开水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锅中心的水向上翻滚,而四周的水又下翻?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气温、气流、膨胀上升、冷却下沉、气压等词,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黑板上的名词。这个图实际是学生提出的一个假设,假设是否正确,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理解热力环流。这样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比以前老师单纯的讲述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也获得更巩固的知识。  

(二)总结出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技能的方法  

1.教师的示范读图是学生读图的镜子,大部分学生对于读图相当于一张白纸,你怎么教,他怎么学。教师的示范显得非常重要。课堂示范读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告诉学生读图先读图名,知道你读的是什么图。二是要看图例,帮助学生指出代表不同地理因素的符号,不同符号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如城市及城市的等级符号、各种矿产的符号、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图等。三是将一些近似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指图加以区别,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2.学生读图练习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环节。  

读图是大脑收集地理事物、地理信息的过程,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环节。看懂地图与熟悉地图是理解地图的重要准备,又是进一步学习地图知识与地图技能的基础。读图练习中,要读的对象较多:有的是分布于地图各个部位的散点,如城市,矿山等,有的是蜿蜒曲折于地图上的各种形状的图形,如海洋、陆地等。对于地图上这些不同形式的符号,在读图时要区别对待,以便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地理因素。例如:读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图中四地的气候条件最适合种水稻的是?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不同的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甲图中最冷月(1月)气温在0℃以上,7月份气温高;降水分布不均,冬季多,夏季少;结合气温与降水,可判断甲地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乙地气温最冷月在0℃以上,降水季节分配相对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同样的分析方法,可判断出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丁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次,分析第二个因素——水稻的分布区,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相比较而言,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更好,更适合种植水稻。对于这样的练习题,需要学生根据图会准确地判断出各种气候类型,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做出准确地判断。  

3.学生填图是提高学生读图技能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生填图是大脑对已有的地理事物、地理信息进行再现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读图技能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让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有印象的情况下进一步熟练掌握图上信息。通过对地理填充图册的运用,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地理图像进行分析、记忆,并动手填图,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记图能力。  

4.学生拼图、补图、绘图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技能的最有效方法。   

拼图,就是把分省(或国家)图拼成一张完 整的地图。在讲政区图时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既有趣又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补图,是填图的另一种形式。在复习时,我有意画一些不完整的图让学生补画完整。如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只画出其中的一大部分,留有一小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整。如下图把地球补充完整就很好判断出地方时等信息了。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主要动手环节。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如复习地球的公转时,要求学生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以及地球的公转图。  

学生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是大脑对地理事物、地理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再现的过程,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技能的最有效方法,而在复习中往往被忽略。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三)基于课题研究写成了两篇相关教学论文,《浅析地理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方法与策略》与《从2014年江苏地理高考题看地理图表教学》。  

高考是我们高中教学最终的试金石,是课程标准规定之依据,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地理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彰显着明显的与时俱进,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每年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图表丰富、形式多样,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考查学生对资料的分析和判读能力,反映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阐释和运用水平。不管考查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大多通过图表来阐述。所以地理图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训练读图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课本上的地图是必须要记住的。同时要在原来读、填、绘、记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复习,通过对课本上的地图强化复习,巩固地理知识。对于区域地理部分,要用地理课本中的理论,形成一定的知识模式,必要时可以套用回答一些问答题。比如,回答关于区域发展措施的问题,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回答: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既是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比如2011年第43题图15“北京市简图”,图16为“北京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示意图”判断地租最高水平的地区以及工业地带的分布,这些信息的获取都要依赖于对地图的分析。再如2012年第10题就要取决该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的判断,基于对向斜的判断才能最11题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般较难的图,如光照图、气压带风带图、季风图、锋面图、洋流图、自然带图、等值线图,读懂其常见的图示即可。学业测试题考查较难图时都是呈现常见的图示。多联系学生生活,强化实例分析,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小高考题目强调灵活,主要是综合分析能力增强。  

八、研究后的思考  

这次的微型课题研究,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研究课题,用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认真地做一件事,不论成效结果怎样,坚持就是一种成长。研究过程中,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对比相关的概念,做问卷调查,写分析报告,收集材料等等,这些工作全由一个人完成,由之前的难以想象到完成后的难以置信。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缺乏课题研究的学习与经验,对于一些概念没有搞清楚,比如“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就没有很清晰地理解是对什么进行界定,怎么界定。二是对于过程中的一些数据材料没有及时整理归纳,最终材料显得不系统。三是对问卷调查的内容选择上不够细致,没有明显的针对性,系统性也不够强。四是与学生的沟通上不够细心,引导作用不明显,对待问题的现状、原因与措施挖掘的不够深刻,总结得尚不够细致。由于本人经验及能力各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得出的研究成效局限于以上内容。这次微型课题结束后,课堂依然在继续,探讨依然在前进。地理学科的时代性也要求着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新的需要。今后,我们将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重点放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图像系统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一定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不足。有了这次亲身实践,我定会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研究学习作铺垫。  

 

 

东台市创新高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

负责人:周华兵

课题组成员:创新高中地理组

 

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育在我国教育界都处于困境和低迷的状态中,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近年来地理已经成为高考科目之一,但因为全统课程观念的影响,有少学生、家长、班主任,甚至是学校领导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短时间内不能摆脱低迷的阴影。就我们创新中学来说,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期间,一直受传统课程设置观念的影响,地理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也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而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地理课课堂教学情况、地理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地理毕业会考的通过率。近年来,我校高中地理教师逐渐发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越来越糟糕,课后主动的有计划的复习地理的学生为数不多,高中地理毕业会考通过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如何立足于我校实际,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摆在我校全体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瓶劲问题。为了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抓住机遇,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发挥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更好的完成地理教育教学目标,我们提出了“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这个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任务”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基础上,对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能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一般性教育教学模式。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老师教得省心、舒心。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创设地理情景,渲染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增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  

3、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和表现的机会,以成就感促使地理学习良性循环的形成。  

5加强直观教学,丰富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除了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之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设置,设计不同的教学深度、广度和进度的课件,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优秀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其钻研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来选取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合作化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防止其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习地理的信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二、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激发高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这一课题是国内外研究得比较多的基础性的课题。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所不同,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措施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随着地理学科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具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产生,社会对学生要求的不断变化,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也是不断的发展和更新的。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是以东台创新高级中学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首先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其他兄弟学校的情况,把握农村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特点。其次,将这一课题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五个子课题:1、影响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2、课堂教学中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5、关于课外兴趣小组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探讨;每个子课题的研究都由专人全程负责。最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力图能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我校近年来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高,教育教学效果不佳而提出来的,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将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主要研究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1、农村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特点;  

2、关于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的研究;  

3、影响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4、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5、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7、关于课外兴趣小组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探讨;  

在对以上7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这个核心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论文集,并撰写好课题的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西方人视教育的成功标志为,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以及符合学生自己潜质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挖掘潜力和欣赏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专题和知识都会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欣赏学生的亮点。几乎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良师,都有一个鼓励者。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做育人的伯乐,帮助高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去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兴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知识、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以适合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他特别强调:“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点面结合:高一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高一地理(必修)下册主要是人文地理知识;高二地理(选修)则主要是区域地理知识。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点面结合,即高一年级新生入校后,尤其是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教师要通过这半学期对学生的了解,在各班建立起地理兴趣小组,并以兴趣小组为骨干,坚持开展各层面上的地理兴趣学习。在各地理问题这个点上的大规模研究,要放在高二年级开展。因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储备相当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开展各种地理问题的研究的探讨。  

2、对比研究法: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之上,利用我校办学规模比较大的特点,在同一段时间,把一个年级分成两个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后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检查各种教育教学方式的效果。以确定哪些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3、实践法:主要利用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等形式,通过坚持持久的开展活动,通过走出教室深入现场,通过亲身观察、亲身感受、亲自调查、亲自动手、亲身实践,来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学习、表达、动手、实践、探究、创新等能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  

4、调查研究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受时间条件的限制,走出教室深入现场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随身留意、调查研究,并把所观自然和社会现象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养成学用结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用于实践、敢于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5、注意数据的收集:并及时记录,随时调整,定期分析,逐步完善。  

六、课题的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研究组成员为全体地理教师,课题组成员,年龄总体较轻,工作积极性高,教科研气氛浓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原有基础参差不齐,挖掘的潜力很大。和县内其他农村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可比性。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对我校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七、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一)学生的学习状况的改变  

1、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很大的改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有一定的改善,并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创新思维的好习惯。  

3、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增强,逐步养成善于动脑、用于实践的好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促进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探究、敢创新、乐观向上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精品集  

通过对本校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现状的研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一系列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并将最典型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编辑成教案集,以便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大幅度地提高我校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三)PPT课件集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多媒体技术设备十分有限,结合我校师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多媒体设备的状况和整个课题研究的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地理课题研究组成员编辑整理出一整套能更好的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PPT课件集。这套PPT课件集主要面向高一学生,力求高一地理各章各节都有一个操作简单而且能更好激发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PPT课件。  

八、课题的进度安排  

()、准备阶段(20163月之前)  

1、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论证。  

2、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  

3、撰写开题报告和召开课题开题会。  

()、实施阶段(20163月~20167月)  

1、初期试验阶段(20163月~20164月)  

①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请本校科研资深的老教师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②对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情况进行摸底。  

③编制问卷,对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④组建中心研究组,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⑤开展各类研究活动,内容有组织观摩课、讨论和分析教学设计、记录和案例分析、理论学习等等,不断调整、改进策略,通过科研促教研。  

⑥每周星期四下午召开课题研究会,定期对每学年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⑦每学期结束时,做好资料归档、总结交流工作。  

2、中期实践阶段(20164月~20166月)  

探索能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一般性措施。  

3、后期实践阶段(20166月~20167月)  

探索“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对具体措施进行改善,力求所实施的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总结阶段(20167月)  

1、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2、召开有关专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课题研究成果的整理  

5、结题鉴定。  





苏ICP备11081810号 © 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雏阳投资·创新教育集团 校园欺凌举报电话:0515-85235953
校址:(上海总部)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8633弄15幢   |  (东台校区)小学、初中:江苏省东台市金海西路99号 高中:江苏省东台市万泉路199号   |  (昆山校区)江苏省苏州昆山市新开河路2号   | (上海校区)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大街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