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15-16学年度第二学期课题结题报告-教研动态-东台创新学校 |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全国百强民办学校) 


历史组15-16学年度第二学期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6-12-23

浏览次数:5102

来源:本站

东台创新高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之行动研究

负责人:陈国兵

课题组成员:创新高中历史组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之行动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普遍性:  

传统教学的困境。如何改变历史基础教育的困境,新课程的实施似乎是一剂良药,新课程实施几年以来,新课程倡导的一些理念确实让我们的思想开放,课堂活跃,轰轰烈烈,人们期待着新课程给课堂教学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新课程在实践中开始受到质疑,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现状让人担忧,新课改之后,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下,少数历史教师在上公开课、观摩课或大赛课时,采取了一些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的误区。中学课堂教学倡导创新,然而创新教学易走入误区,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为了响应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的创新,各种“新”的形式纷纷涌现,于是便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折腾,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课堂表演、片面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评书故事性的教学等等,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实则不利历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情境教学的偏失。实施新课程以来, 情境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但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却存在着诸多的偏失:情境太多, 信息庞杂, 缺乏深意, 结构失衡, 效果平淡。  

2、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研究历史情境教学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其理论意义而言,从实证手段对历史情境问题的研究,可将该领域的研究加以拓展;从新课程中如何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以及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践并深入推广新课程的问题方面来探索历史情境教学,可以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思路与方法。  

就其实际意义来讲,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更新观念,创设情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与历史自身学科特点之间找到更好的交叉点,有助于提高对新课程视野下历史情境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打破历史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有助于新课程深入推广的顺利进行和新课程与高考兼容性问题的破解。  

3、问题的迫切性:  

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野, 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教学本质认识的  

新思路,需要现在研究,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1)情境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  

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完全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要给传统教学方法倾注新的内容,使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入情感因素,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兴趣盎然的良好习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2)情境教学是引起兴趣转向引导兴趣的需要。  

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且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对问题有理性的分析,可以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向高级发展。  

(3)情境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历史问题情境是由新的、未知知识,学生主体认知需要与学生主体认知可能性等要素构成。它的创设, 建立在思维过程性、创新性、问题性和主体性的心理学基础之上,其策略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创设形式多样、因人而易的问题情境。因此,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问题情境创设能真正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 使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在实处。  

4、完成问题的可能性:  

具备完成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基础。  

(1)前期研究成果:  

课题类:课题《新课程形势下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起源、发展及培养问题的研究》  

(2)完成本课题的条件:  

①本课题的人员结构:从研究方向看,都是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和教育理论研究;从知识背景看,都是历史教育专业且长期从事历史学科基础教育教学,对历史学科基础教育教学现状有深刻了解。课题组人员结构合理,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强。  

②本课题的资料准备:本课题研究资料的准备依其来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理论资料,即有关新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二是调研资料,课题组深入创新中学进行有关历史学科情境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的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研究。  

③课题组的活动保障:创新高中教研组活动常态化进行,历史组在这方面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组组织学生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得到了学校教研室的大力协助,也被学校团委政教处高度重视。以历史组老师为主导、以高一年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历史情境剧”的编导演活动,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特别关注。  

④本课题的经费保障: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创新高中的大力资助。  

5、解决问题的着眼点:  

本课题主要以安庆二中校本实验研究为着眼点,从实证研究、理论总结两方面来分析和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创设历史情境,实证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影响及历史情境教学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探究新课程视野下中学历史情境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本质和一般规律。            

二、课题的界定  

校本课程,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历史情境,是指联系学习者经验和历史知识目标的桥梁,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历史情境的创设应具备以下特征:目的性。创设任何历史情境,都是为教学主题服务的,不能为情境而情境;真实性。历史是一门关于求真的学问,允许有合理的推理和想象,但不允许虚构;思维性。创设历史情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富含思维含量,才能服务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趣味性。历史情境的创设最好有一定的趣味性,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眼前一亮,乐于置身其中,接受挑战,开展探究;开放性。教师设计问题应给学生留有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内涵,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及创造性。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标在于,重新审视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中创设情景背离历史学科固有特点的倾向,凸现历史情境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探索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谋求教学创新。  

1、构建新型基于情境教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2、形成系统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  

3、掌握系统的情境教学技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历史感的水平;  

4、初步建设有效性的人文课堂。  

四、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解读专家学者关于中学历史情境教学方法的基本观点,审视和规限“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概念,揭示“历史情境教学”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及价值取向;  

2)常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中学历史教学既要适应并推广新课程理念,体现教育的创新,又要体现历史学科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历史情境教学法:  

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正确创设历史情境;  

②情境教学方法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自身素养---从教学主导因素看;  

③情境教学方法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学主体因素看;  

④情境教学方法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设人文课堂---从教学效果因素看。  

六、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研究不同中学的历史教学方法有效性情况,探索历史情境教学的功效。  

七、研究步骤及主要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3月,准备阶段,调查走访,参与创新中学校际间的历史教学活动,并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1)制订方案、学习有关的理论与专著。  

2)问卷调查、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及兴趣的维持发展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联,对同一批学生做了关于学习兴趣的两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情境教学对学习兴趣的影响非常大。  

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就应当创设情境,以便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容易产生矛盾,从而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具有深刻意义。因此,对安庆市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做了调研。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64月~20166月,校本实验研究,深入课堂,展开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实验;对已经进行过多次的学生历史情境剧的创作表演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并提出优化方案;在引导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点的讨论研究,并撰写出研究成果以便师生共享。  

1)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教案设计和课堂实践研究、构建清晰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研究。  

  2)在每届高一学生中开展历史情境剧编、导、演比赛。  

3)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论文、教案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历史情境剧剧本集、历史情境剧视频光盘。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7  

1)整理资料、研究成果汇总、结题报告、经验推广。  

2)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历史情境剧剧本集、历史情境剧视频光盘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  

理论成果(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论文集等等)。  

情境教学的种类,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及注意的问题,情境教学的作用效果,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我们将继续探究,争取写在一部学术著作公开出版。  

实践成果(包括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实验课、示范观摩课课件、获奖情况、学生作品集、情况汇总等)  

九、研究突破与创新  

1、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2、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3、历史课本与历史情境剧相结合  

十、研究中的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虽然是情境教学的校本研究,但涉及的方面颇多,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同时,它还要涉及到富于个性、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的学生,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这在课题的实践阶段中越发明显地显示出来。随着课题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只能从几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更多的是凭经验,而不是靠科学的测定来调控。虽然该课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但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合力,大胆实践,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一定能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教育要求且适合我校师生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校本课程。  

   

   

东台创新高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历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负责人:杨思思

课题组成员:创新高中历史组

 

《历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在高中新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全面适应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需要,始终都是我校历史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关注点和努力方向。在当代,国外教育以人为本,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注重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把德育和智育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越来越重视。但是和社会现实相比较,仍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一直都是困扰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困惑之一。在国内先进地区,特别是地级以上的城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经济、文化、人口素质、社会资源、家长生活的稳定性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所以像我们学校这样处在农村地区的中学,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的现代化带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生活、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求知欲望很强,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或转型期,易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前卫事物,他们在流行元素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方面与家长、学校存在明显代差,行为习惯方面不断挑战家长和社会紧绷的神经,不断挑战现有的道德观念,甚至与现有法律规范打擦边球。以上现象一方面使家长和社会日感忧虑,一方面也给我们的高中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困惑和挑战。我们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动态,这也正是本组从本角度入手,积极立项的原因。  

二、课题的介定  

关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道德性危机”,这里指的就是学生在成长中因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正面教育受到冲击,甚至冲淡,情感态度、兴趣情趣出现了转移。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意识不强,行为过渡强调个性化,不太愿意受约束;在充裕的物质生活影响下,学习的动力不强,难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流行元素的追求与普遍认可度较高,甚至影响到传统美德在学生思维中的地位;形成很多不良习惯;思维方式、行为偏激、过于叛逆、太非主流,可能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性危机应对”的研究,就是要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教学为依托,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结合班主任管理、课外引导、个人追踪、座谈访谈等,使学生重新振作精神,解除困惑、坚定信仰、约束行为、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成长成才、培养能力、提高成绩。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就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角度看,一方面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知识爆炸,激烈的社会竞争等都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大踏步前进。另一方面,本应对学生成长起促进作用的科技进步却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成长构成了挑战,一部分学生难以抵御网络诱惑;充裕的物质生活使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进取心;头晕目眩,五花八门的现代主义流行元素极大地冲击着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影响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取向等。这些对青少年的影响实在是太大,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机,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我们的新教育改革带来极大地挑战。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对于塑造人格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正面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如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如何通过历史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何利用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指导学生更好地成长,负起社会学科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四、研究的内容  

1)研究历史教学中人格塑造的知识,参阅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学习和运用行动研究法,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发挥正面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的相关理论资料和经验总结。  

2)研究学生的普遍学习、生活习惯情况,关注他们习惯的共性和差异性。通过辅导、引导、座谈、个体谈话、模范榜样、历史塑造,逐步提高其认识,达到学成与养成相结合的目标。  

3)对学生初中时历史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所在初中历史学科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历史成绩,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4)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在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条件下,高考压力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找到切入点和转化点。  

5)学习和研究历史课程教学中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史料和先进实施经验,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人际交往的需求、动向,尝试用“通过古人影响今人”的方法来引导、塑造学生,促进其成长。  

6)积极研究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规划,理想目标,心灵归宿,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查阅相关史料,塑造历史典型,学习与其相关的经验总结。把对学生的共性了解和对个别学生的追踪引导相结合,力求把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辅之以其它手段,确保培养出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满足“三个面向”的要求。  

7)学习和研究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论,先进地区的实施方式。通过历史主体班会,历史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书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独立表述历史事物、独自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  

8)学习和研究历史课外活动的相关理论,学习和运用课外兴趣小组,通过小组研究,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能力。  

9)学习和研究地方史的相关内容、文献和研究成果,让学生通过参观、访谈等形式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0)研究我国当前“非主流文化”的特征,把对非主流文化的研究和对历史主流文化的研究相结合,把它与对学生性格、情趣、年龄特征的研究相结合。从而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以达到更好的教育转化效果。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问卷、座谈等方式,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观点、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历史应用能力、实际参与能力、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学生之间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等。  

2、课堂引导法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最主要方式,含盖的知识面最广,也是我们课题实施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使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得到提高。  

3、行动研究法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建兴趣小组、开展主题班会、开展历史主题演讲活动,参观历史古迹,研究地方史资料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培养历史兴趣和参与能力。  

4、其它方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六、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申报与准备阶段:(20163月)  

本阶段研究主要目标是发现问题并制定应对策略:  

为了客观了解我校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现状和学生成长状况,较好的消除课题实施中的消极因素,有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研究,我们先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分别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共计206名学生,主要内容为以下七个方面:①在历史教学中正面价值观的培养;②历史教学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③历史教学对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的作用;④历史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作用;⑤历史教学与学生非主流文化倾向;⑥历史教学对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⑦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调查结果统计:  

1、关于历史教学对学生正面价值观的引导方面。问题一:历史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吗?“能起决定作用”的占55%;“能起重要作用”占30%;“能,但作用有限”占15%。问题二:你的老师在教学中有没有注重你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渗透?“有,老师做的很好”占50%;“有,但做的还不够”占35%;“没有”占15%。  

2、关于历史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问题一:你认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对个人成长影响大吗?“起绝对影响”的占20%,“影响很大,很重要的”占65%,“有一定的影响”占15%。问题二:历史老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关于“历史人物评说”的主题活动吗?“有,很必要”的占10%,“有,但做的还不够”的占30%,“没有”的占60%。  

3、关于历史教学对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的作用方面。问题一:你认为通过历史课正面教育引导,能加强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吗?“能,而且很重要”的占30%,“效果有限”的占50%,“不能”的占20%。问题二:你认为用何种方式来教授“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知识点?“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的占55%,“用历史小论文”的占30%,“用传统讲授法”的占15%。  

4、关于历史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问题一:你认为历史教学对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要吗?“非常重要”的占60%,“重要”的占35%,“不重要”的占5%。问题二:面对困难,你的心理态度如何?“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占40%,“量力而行”的占55%,“知难而退”的占5%。  

5、关于历史课程教学与学生非主流文化倾向方面。问题一:老师在历史课上讲授过“非主流文化”吗?“有,是现代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的占40%,“没有”的占50%,“无关紧要”的占10%。问题二:你认为学生的非主流倾向能通过历史教学而实现向传统主流价值观的转移吗?“一定行”的占30%,“应该可以”的占30%,“表示怀疑”的占40%。  

6、关于历史教学对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方面。问题一: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吗?“行”的占40%,“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占50%,“作用有限”的占10%。问题二:你的历史老师在讲授“构建和谐社会”的知识点时,运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占60%,“合作探究法”的占25%,“其它”的占15%。  

7、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方面。问题一:你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正常途径是什么?“课堂教学”的占70%,“课外书籍资料”的占20%,“兴趣小组等其它形式”的占10%。问题二:传统单一的历史课堂教学会影响你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吗?“肯定会”的占60%,“一定程度上会”的占30%,“不会”的占10%。  

原因分析:  

1、教材方面原因。现行的高中教材采用的是必修加选修的模式,在必修模块中主要是主体历史知识点的设置,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难全部联系在一起,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起到塑造学生人格的作用。选修模块部分内容较为生动有趣,但往往选上的部分有限,也很难全部体现学生生活实际。  

2、来自家长的原因。很多家长过份看重学生的分数,“分数决定一切”,这使得一些学生只注重历史学科中智育部分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其德育、美育等其他部分的知识。  

3、学校和社会的原因。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本地经济较落后,学校的发展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教学条件不完善、不配套,学生的探究课与实践课受到一定的制约。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较多,学生中留守的比例较大,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4、学生自身的原因。近年来我校生源一直稀缺,所招学生差生比例大,本身学习困难大,加之高考应试模式的影响而学习方法单一,出现只适应课堂教学而不太适应其它历史教学活动形式的现象,参与能力差。有的学生因好奇心强,意志力有限,以致于思想行为在课堂正面要求与外界干扰之间徘徊。  

5、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只是机械地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而不讲究方法,多用“填鸭式”的教学,基本上不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导致经历了九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对历史“烦”,兴趣开始向其它“好奇的”“有吸引力的”领域转移。有时只重视“识记”“理解”两目标的教学落实,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渗透,这都不利于学生成长,导致他们难以抵御外界诱惑。  

思考与对策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前提,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好品格的关键。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辅助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希望学校在这方面加大投资,以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  

2、教学活动中要把书本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找事例来丰富课堂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性、趣味性。  

3、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主题班会、历史主题演讲比赛、历史主题辩论会、书写历史小论文等,有针对性深度挖掘历史知识、历史人物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  

4、课堂内外相结合。要从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内、外相结合。在抓好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可成立历史课外兴趣小组,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进行研究。  

5、由查找历史知识到“寻求”历史知识。可利用兴趣小组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也可参观历史遗迹,直观地感知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6、进行跨学科性的学习和研究。可运用政治、法律知识规范学生要求;可运用文学、艺术、美术去感染学生等。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64-5月)  

1、第一阶段:本阶段主要研究如何打开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①更新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实行开放式、探究式教育教学,鼓励学生由“坐好、听好”到“动起来,主动学”,一改以往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法,使学生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们发现,老师比以往亲近多了,自己也开始愿意主动与老师接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地被消除。在新模式下,学生们发现曾经课本上枯燥的知识也可以这么有趣;难懂的道理也更容易理解了;本来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结合起来,他们不再对历史课感到厌烦,而是开始期盼和向往了。  

②开展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活动参与能力,培养当众演讲的心理素质,渗透德育目标,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有效渗透德育的主题班会。如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一课的教学,我们就开展了《正确认识网络》的主题班会。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并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学生们为了上好这堂课,都行动了起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准备充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不仅提高了能力,还从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更愿意配合后面的研究了。  

③辩论会形式   

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表现欲强。适当地举办历史辩论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史料整理和收集能力、还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加强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在主流学习行为中找到了成就感。  

如在讲到东西方古典思想的比较时,就提出了一个辩论主题《美德即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精心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均由学生组织,老师只负责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最后点评。使学生不仅锻炼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受到美育、德育等正面价值教育。  

④反思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试验中,研究的内容和方式具有民主性、现实性、全面性,在研究的基础上写了阶段性小结,形成初步的文字研究材料。但是教学研究选择的空间范围还是太小了,基本上还是局限于课堂、讲堂,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突破这一空间限制,把历史课堂、讲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直接走出课堂、讲堂,深入社会中去探询和直接感知生活中的历史知识。  

研究中,有个别同学对新的试验措施不太适应,个人成绩提高有限。表现出集体意识不强,缺乏交流与合作的精神,有的学生表里不如一等。对此我们将进行小范围的研究,采用个案追踪的方法来解决。  

2、第二阶段(20166月)  

对前阶段成果进行边实施边研究,同时采取建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历史遗迹、个案追踪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①组建兴趣小组  

在实验班中挑选积极分子组建历史兴趣小组,从组长到成员均由学生担任,老师担任辅导员,只负责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和必要的辅导,而学生则全程参与。研究的对象均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普遍关注的现象和成长中所遇到的困惑。如:如何正确对待网络;历史教学对学生非主流行为倾向的影响;如何发扬先辈们的优秀品格——历史人物伴我成长;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学与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等。通过历史兴趣小组多渠道的研究,达到课堂上无法达到的效果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②鼓励或组织参观历史遗迹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在缅怀先贤先烈的同时,也直观地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学习了他们的优秀品德和崇高精神,给学生扎实地上了一堂社会课,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其珍惜现状、成长成才。  

③进行个案追踪  

我们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典型学生立为个案,具体由组内成员分组到人,每个小组均负责一到二人,有针对性重点进行转化和提高。  

七、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在本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两个多学期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研究前,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表现被动,没有积极性,甚至有不少学生一上课便昏昏欲睡。而课题研究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提前预习的学生开始多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映上历史课就像看电影和看表演一样,有时自己也可以过一把“演员瘾”,课上的一点儿不累。在第二阶段研究的调查中,发现历史课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了。  

2、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不少学生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处于弱势,自我感觉不如别人,于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一部分学生因此而慢慢变得自我封闭,不愿意和别人交往。还有少数学生注意力开始向其它方面转移,如上网、早恋、打游戏等不良行为,想从中找到自信,结果是越陷越深。在本次研究中,不少学生通过各种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他们的组织能力、活动参与能力、演讲能力、辩论能力等得以展示。给了学生自我发现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原来我也能行”,自信心提高了。  

3、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参观历史遗迹、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考察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们的社会参与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得以提高。  

5、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研究中,学生们的行为活动和价值贡献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展现的,离开了团队,谁也完不成任务,更出不了成果。无形中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对“团队的认同感。  

6、提高了学生思想力和抵御不良诱惑的意志力。使正面主流价值观成为学生的价值标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功抵御成长中的各种危机。  

7、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国河山壮丽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师方面  

1、通过研究提高了我组教师教研水平和教研意识。在研究期间,我们本着边实施边研究的原则,把研究成果第一时间运用于实验班学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研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提高。这对于组内成员都是无形的激励,大家也都从中有所提高。  

2、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研究,我组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更新,新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基本上都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已逐步可以适应新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  

3、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视野,把历史辩论会、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比赛、组建历史兴趣小组都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部分。  

(三)教学方法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基本摸索出一条利用历史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活动参与能力、探索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学生的思想力、自信力和意志力的新路子,使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抵御成长中的各种危机。  

具体做法就是,以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主题班会、历史辩论会、主题演讲比赛、课外兴趣小组、参观历史遗迹、社会调查、个案追踪等方法,形成动态课堂,联动教学,联动学习。  

八、成果推广  

经课题组成员的共同研究探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即上述的三个方面,为了最大范围的发挥其作用,我们决定对其作如下推广:  

1、以实验班为试点边推广边研究。主要是上示范课,并进行组内的听评,并做必要反思。  

2、在本组内和校内进行推广,使广大教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以提升,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有所增强。  

3、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由学校出面与兄弟学校进行联系,进行联合研究、讨论与评比,在使自身得以提高的同时,也把我们的成果推介出去。  

九、反思  

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1、体会: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也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②进行教育改革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③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④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前提;⑤课外活动也是历史教学的一部分。  

2、反思  

①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本课题研究范围太大,课题值得深入和展开的地方太多,而我们的研究仅局限于历史教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显得有点狭隘。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反思之足。比如,如何把成果常态化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如何把成果全面实施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因此我们将继续搞好相关历史课题研究,并为以后的课题申报提供思路  

   

   

   

   

   

   

   

   

   

   

   

东台市创新高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

负责人:朱丹萍

课题组成员:创新高中历史组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呼唤具有高素质、独立人格、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传统历史教学往往重记忆、轻能力;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减弱,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整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符合新课程理念。  

我校历史组在精心研究国内外教育研究成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创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并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以顺应时代潮流,为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自主探究是“学习者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继续向前。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1、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通过探究,增强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生成、协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研究,改变教师“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与合作者,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科研队伍。  

意义:  

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探究型教学模式,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成长为新时期高素质的人才。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推动教学改革,给教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研究成员加强交流、学习与碰撞,紧密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了本课题的有关内容、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习先进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通过在组内展开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结合课题的研究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了科学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2、营造学习的空间,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遵循“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显出来”的原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推动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活动,开阔其视野,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4、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师资力量和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这是本课题所要始终贯彻的主要原则。  

2、主体性原则  

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即通过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其主体作用。  

3、发展性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其发展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整体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整体,不忽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同时,优化教学的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创造性原则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案例研究法:结合案例,对研究过程中的状况进行及时的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与提高。  

3、研讨交流法:通过举行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等课型,相互交流、研讨与学习,达成共识。通时教师之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共同提高。  

4、实验筛选法:通过新旧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对比,不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形成规律。  

5、问卷调查法:及时了解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以使课题更适合学生的需求和新课程的要求。  

四、研究步骤及保障条件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161---20163月,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调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题论证,研究课程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  

20163---4月,主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交流学习,探索、完善课堂教学模式,邀请领导、专家、名师进行指导。  

20164---5月,中期总结,归纳整理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20165---6月,主要研究自主探究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模式。记录优秀示范课(录像、概况),总结学生和教师活动,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归纳优秀教学案例。  

3)结题阶段:  

20165---6月,收集整理优秀教学案例及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结题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二)保障条件  

1、学校教科所、教务处、课程中心等教学部门全程跟踪与指导,与老师们加强交流与调度。  

2、完善课题研究各环节,做到每项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
3、加强对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4、及时与市教科所和教育专家联系,取得其指导和帮助。  

5、为研究提供物质和教学资源保障,确保了课题的顺利推进。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本课题自开展研究以来,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了“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准备与正式实施,收获颇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完善,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和行动。经过大胆创新和实践,教师和学生素质得到很大提升,“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普遍实行的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1、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灵活导入,目标引领

教师通过灵活的方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出示课堂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聆听、观察、思考。调动情绪,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在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课堂案,针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做好预习案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独立探究课堂学案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作好记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组织学生对重点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走到学生们中间去,加强指导,参与讨论。

与组内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发表个人看法,对他人观点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和协作能力。

展示点评,总结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展示精讲点拨,并进行指导、总结和提升。

学生展示本组探究成果,点评它组观点或答案。紧跟教师思路,巩固提升,形成整体概念和知识体系。

拓展思维,培养整体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巩固训练,当堂达标

教师设计当堂训练题

完成训练

复习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还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教学方式得以完善。教师不再是原来的“灌输者”和课堂的独霸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管理者和参与者。教师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发学生进行展示,形成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同时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平台,促成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分组合作探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在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典型性、富有挑战性和思维含量较大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取长补短,拓展了思路,培养了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促进了他们的共同提高。针对一些典型性的问题进行小组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随着自主探究模式的推行,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在班级管理、文体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进一步增强了自信,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益明显,教学质量提高。  

通过课堂改进,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达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显出来”的效果。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和文化乐园。  

自主探究的模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相互协作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增强了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经过两个学期的试验,实验班学生们的成绩与对比班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验班学习成绩分析  

   

高一年级  

高一第一学期(实验前)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第二学期(实验后)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  

平均分  

优秀率  

平均分  

优秀率  

实验班  

60.07  

12%  

6802  

22%  

对比班  

62.12  

15%  

6476  

16%  

5、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有了更多的创新和设想。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娴熟,整合能力提高。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写出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独立创建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年轻教师中涌现了一批课堂改进先进个人,带动了周围的教师致力于课改。  

六、需要改进之处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对课改背景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形成了基本思路,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机制,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并及时记录在学生档案中。  

2、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要贯穿到整节课中。以导学案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并做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与反思。  

3、在研究过程中,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借鉴他校优点,开阔课改思路。  

在课改中研究无止境,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教学科研,进一步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推进课堂改进,争取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更大的突破,把我校的历史教学教研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苏ICP备11081810号 © 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雏阳投资·创新教育集团 校园欺凌举报电话:0515-85235953
校址:(上海总部)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8633弄15幢   |  (东台校区)小学、初中:江苏省东台市金海西路99号 高中:江苏省东台市万泉路199号   |  (昆山校区)江苏省苏州昆山市新开河路2号   | (上海校区)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大街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