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23
浏览次数:7027
来源:本站
东台市创新高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负责人:花晓丽
课题组成员:创新高中生物组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背景
《中国教育报》载文说:“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关键所在。”东京大学佐藤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现在一所学校要有发展,要有改进,教师要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跟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事关重大。课堂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它是达成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着一个非常清晰地教学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跨过去的一个坎。否则,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不能化为现实,只是纸上谈兵。因此,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2)事业的需要
著名生物教育家、原北师大附中校长朱正威曾这样讲过:“高中生物学科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多学科中,虽只占一席之地,然而,它所承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却是全面的、艰巨的。如同一滴水珠能折射出阳光所包含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全部波长的光那样。”教育是有目的地有效地促进人发展的事业,所以说研究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是我们事业的需要。
(3)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四大技术大显风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认知科学。其中两大技术和生物有关。大家知道,技术的突破,将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例如全世界治疗血友病,传统用献血,需500万人提供血浆。用转基因奶山羊来生产,那就只需1头这种转基因羊就可满足需要。一头转基因动物就是一座天然基因药物制造厂。世界上把生物制药产业称为钻石产业。如果没有今天有效的教学,就不可能有明天经济的腾飞。为此,研究高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实的需要
医生的成果在手术台上,袁隆平的成果在大地上,教师的成果应在课堂上。 基于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孜孜追求的东西,我们每一天的辛苦工作,就是要追求“理想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力求高效的最大限度的收获。我们一生的辛勤劳作,就是要追求当“理想的教师”:付出有回报,不做无效劳动,避免微效劳动。通过我们有效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学校赢得更好的声誉。在一所学校里,若教师人人争当有效教师,个个实施有效教学,这所学校必定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研究高中生物学有效教学也是现实的需要。
2.意义
上海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说:“我们把教学教改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究、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许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叶澜教授的这一段话为我们描绘了教改实验的光辉前景,更为我们指明了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努力的方向,实际上也道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1)解放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通过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创造之悦,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自觉实现角色的转化。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和先进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发展)负责;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教师要抛弃往日知识权威的面具,充当学生亲密的合作伙伴。教师不仅要善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激励、唤醒、鼓舞”,他集导师、朋友于一身,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对话者,既是聆听者又是促进者。因此,课题研究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3)丰富对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改善我们的教学。当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课堂教学的看法与认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一线教师有些雾里看花,如何找到一种适合教师自己、学校本身的课堂教学的方法结构,这成了基层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二、研究的方法、目标与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与国内有效教学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和目的都相同,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其特色在于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对低效无效的教学进行诊断研究,力求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校本化、个性化,给每位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不仅在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更在于形成独立的思考,主动学习、尝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1)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以及新课程理念,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使我们的研究建立在坚实先进的理论基础之上。
(2)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班级及教师作跟踪研究,凸显个性特色,形成个案研究报告。
(3)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设计——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目标的关系,再通过课题组集体研讨、观摩,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策略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是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同时又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4)经验总结法: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按研究内容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要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获取事实,发现规律,丰富理论,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形成典型的课例及教案,不断总结反思,积累一批学科教学结构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课堂结构模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生命和成长的促进者,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结构的水平,并通过课题实验使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带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具体分解为:
(1)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
(2)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
(3)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策略的研究
(4)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
(5)高中生物模型建构策略的研究
(6)高中生物概念图建构和应用策略的研究
(7)高中生物多媒体有效应用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 2016.3前 论证、申报阶段
前一阶段我们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论证,搜集了相关资料信息,细化了课题的研究内容,确立了课题研究的详细步骤、实验的方法、及预期的目标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2016.3-2011.4 全面启动阶段
2016.1我们参加了盐城组织的课题研究培训会、研讨会,根据盐城市的总课题实施的方案,我们制定了我们的子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2016.4-2016.5 研究实施阶段
高效课堂研究要紧密结合课题,上好“两课”,开展好两项活动。
1、上好研讨课。结合周公开课活动,每月推出一节精品课例作为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全部到堂听课,并录制下来反复观摩研讨。研讨不像日常评课一样面面俱到,重点围绕课题研究的当前任务或专题,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节研讨课要有书面提炼总结材料,形成具有普适性、科学性的理论成果。根据研讨成果,进一步修订完善高效课堂模式。
2、上好展示课。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高效课堂展示课活动,结合当前研究内容,推出一节展示课。每节展示课都要附“课例说明”印发给听课教师,阐述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体现的课题理念或理论假想、所要完成的探究目标,为听课人提供评课依据。
3、组织好集体研讨活动。除了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体研讨,以专题研讨或案例剖析为主要形式,解决各种生成性问题,并形成材料。
4、开展好交流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课题研究调度交流会,互相交流课题研究的思路、做法、体会与收获等,提出困惑和问题,共同研究解决,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5、利用好“名课程团队工作室(盐城教育网)”,围绕课程建设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写出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分析、上课的教学智慧、听评课的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作业的创新设计、学科课程开发、学生评价改革等典型案例和活动视频以及教学反思(心得)等,每人每月要提交一份,并发表评论。
(四)2016.5-2016.6 打造“精品”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总结与评估,提炼形成研究成果。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全面梳理,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路更清、方向更明,实现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邀请专家诊断性调研指导,确定精品课例展示、经验交流等项目,打造出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
(五)2016.6-2016.7 总结提高阶段
整理研究过程的所有材料,归纳,分析得到的相关数据、总结和论文。请专家与同仁指导研究材料,进行改进、完善,写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提升课题
四、课题研究能力保障
1、参与本课题的人员既有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中学高级教师,同时又有一批拥有着高涨的工作热情和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中青年教师。
2、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有着第一手教学资料,所有的教师都订阅了与生物教学相关的学科杂志,均可从杂志中获取当今生物课堂教学的前沿知识。
3、学校拥有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系统,便于大家互动交流。
4、“十二五”课题研究的成功结题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5、学校制定了完善的课题研究规章制度,保障课题研究扎实推进,能够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五、取得成果
一、优化了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一条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尽快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了一套具有学科特色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操作系统。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激情引趣,揭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释疑点拨——设置课堂讨论,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提供精当习题,适时反馈延伸。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互动合作,自主学习,主要采用了具有以下生物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
因为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是实现整体高效益的有效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怎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呢?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合作、常总结”的方法,来有效完成新课程的核心任务。
(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1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教学,可采用两种方法。
①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
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
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如果我们教的是一个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就应该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起点,班级绝大部分同学可参与,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由浅入深,引申推广,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2 多莉羊的猜想
教学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多莉羊的培养过程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在课堂上,发现许多学生受到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眼来回答这一问题。尽管有一部分学生在竭力“猜测”,可最终还是没能“如教师所愿”!因此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起点高,更会使他们觉得生物学科的学习原来是如此高不可攀!
如这一问题改为:根据教科书“克隆多莉羊的培养过程示意图”回答以下问 题:①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②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③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④多莉和那只母羊最相似?它为多莉羊提供了什么?⑤以上事实说明,决定事物形态的遗传物质在哪里?
这样一改,增加了层次,降低了起点,班级可参与的同学大大增加,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3)勤合作:生物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3 “基因突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略)
2.教学过程
2.1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处理及学生分组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查阅的有关资料,把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5个小课题:①生物变异的类型;②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机理;③基因突变的概念;④基因突变的特点;⑤基因突变的诱因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将全班学生(共45人)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9人,为A系列小组。提前一周把任务分配给各A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任务不同,即:A1~A5,在课外由各A组小组长自行组织学习。步骤一般包括:资料收集→资料交流→重新整合→共同学习几个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步骤,再将A1~A5小组(每小组9个人)中每组抽取一个人组成新的小组,为B系列小组,以此类推……由每个组员将自己所掌握的小课题知识(其他组员没有学习的内容)轮流介绍给其他组员,或要求他们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活动,目的是达到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掌握5个小课题的全部基础知识。
由于A系列小组是带着任务学习的,将来他要作为老师,给其所在的B小组其他成员讲课,在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他们会认真学习。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次重新分组,为了便于操作,定于在生物实验室上课。
2.2课堂教学
2.2.1 A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资料收集、整合与处理(略)
2.2.2 B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互助协作与交流(略)
2.2.3 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反馈与补救(略)
评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机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得以增强,对学科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4)常总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总结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有所进步。
案例4 例如,“遗传和变异”一章的复习,可归纳形成概念图(图略)。
(5)评课:把有效教学做为评课的标准。评价一节生物课是否有效可以有两个衡量标准,即两个95%,本节课95%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本节课所学内容95%以上学生能掌握。通过两个95%,实现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
2.问题驱动
生物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生物考试是回答“问题”。问题是贯穿生物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生物学习的驱动力之一。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1)设计情境性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5.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提出以下问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你能利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其它任何食物,而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和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策略一: 先吃鸡,再吃玉米。
策略二: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2)设计层次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
案例6 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逐步设计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容易成功
②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
③如何进行豌豆之间的异花传粉?
④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子二代又出现矮茎呢?
⑤子二代中出现3:1的比例是偶然的吗?
⑥你能对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吗?
(3)将低水平问题重组为高水平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7 如:这是关于细胞膜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低水平的问题)
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
②这些方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浓度梯度、载体、能量)
③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现将以上问题与相关联的其他问题组合一下:
列表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以下问题大多可以从此表引出)
②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O2、CO2等气体分子、脂溶性物质)
③ O2在血液中怎样被运输的?(与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
④ 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⑤ 成熟的红细胞能否进行分裂,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细胞核)
⑥成熟的红细胞的呼吸方式是什么?呼吸产物是什么?(无氧呼吸,乳酸,因为没有线粒体,无有氧呼吸酶)
⑦CO2产生的场所是什么?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CO2的浓度最高?(线粒体)
⑧为什么脂溶性物质比其他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⑨一位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上存在着一种与水的运输有关的蛋白质,请由此判断水分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协助扩散)
经上述重组后,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环环相扣,让学生顺藤摸瓜,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这样设计,使前一问题成为后一问题的切入口,或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上述知识的结合点,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成知识链,进一步构建成较为牢固的知识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条块分割”式的学习,并且做到知其然,知所以然,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前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前人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体会科学研究过程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还要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享生物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8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以时间为线索):
自变量 | 实验结论 | |
1771年,普利斯特利 | ||
1779年,英格豪斯 | ||
1880年,恩格尔曼 | ||
1864年,萨克斯 | ||
1939年,鲁宾和卡门 | ||
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 |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科学史上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分析,概念被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和完善。随着事件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建。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们还能体会到科学家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因为像海尔蒙特这样的科学家大胆质疑前人的论断,“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才得以发现。另外,通过对海尔蒙特的实验价值的评价,学生对于如何科学地、客观地、历史地评价前人及其为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也会留下深刻印象。可见,科学史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素养。
4.体验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体验探究,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索生物世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9 “基因的表达”一节的教学设计
设计时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部分?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在哪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如何从细胞核传到核糖体从而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可能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然后由教师介绍1955年有人曾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请学生思考并依此推出结论:蛋白质合成与RNA有关。继续请学生思考,如何证明RNA与DNA之间的关系呢?让学生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预期,然后教师介绍拉斯特等人将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来培养的实验,请学生思考: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推出:RNA是在细胞核中合成。把DNA中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中转移到细胞质中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物质很可能就是RNA。师生共同推出结论:遗传信息的传递与RNA有关。然后请学生将此与自己的假设、实验方案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提升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再请学生思考:RNA与DNA之间有何关系?如何证明呢?在学生猜想后,教师介绍1961 年科学家们发现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然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与科学家的不同在哪里?引导同学不断总结,然后再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再请学生分析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经讨论后学生推出结论:DNA 能控制 RNA 的合成,即 RNA 的合成是以 DNA 作为模板的。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理解了科学探究的艰难和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这些还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体验探究获得的知识,可以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扎实,更容易在新的情景中去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5.联系生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增强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0 比如在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采用引领学生对相关生活素材进行归纳和演绎而获取新知识。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据中央电视台 2003年12月15日 报道,驻伊拉克美军经过将近一年的艰巨搜寻,终于在今天早些时候,在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市郊的原野洞穴中,生擒了落荒中的萨达姆。由于近年来,萨的生活环境条件较差,故其已面目全非,让人很难辨其真伪。假如你是一位专家,你认为在美国情报局已获得萨达姆的照片、指纹、口腔上皮细胞标本和皮屑标本的条件下,哪种鉴定方法最可靠?
6.利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高中生物教学,利用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提高生物教学中课堂的有效性。
(1)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案例11 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证据就 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我通过电脑动画,把噬菌体如何从外界吸附到细菌表面、如何把DNA注入到细菌内部而把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如何使细菌本身的DNA解体、如何利用细菌的营养物质合成噬菌体本身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并把它们组装成子代噬菌体、最后如何使细菌解体而使子代噬菌体释放出去等主要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学生观看之后就可以很明确地指出:在整个过程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始终留在细菌外部,因而对子代噬菌体的合成不起作用,所以蛋白质不可能是遗传物质;只有进入了细菌内部并控制了子代噬菌体合成的DNA才是遗传物质。
(2)在课堂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案例12 如,在讲“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作用”时,由于高中刚刚开始上生物,不清楚一些生物术语,从相关教学网站上找到了一个简单的胞吞和胞吐过程的小Flash,动态表现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附着在细胞膜上内陷形成小囊 ,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以简单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省去了教师画图讲授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方式。
(3)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可提高传递知识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
案例13 在“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中,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3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用Flash演示,最多需2课时就可完成了任务。
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14 分析兴奋的传导时,在放Flash时,向学生推出一序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丰富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这样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评价激励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案例1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信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离不开老师的尊重、信任及赏识。在教学中以肯定并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提高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
8.有效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倡教师写教学叙事。如果一个教师能持之以恒,那么这个教师一定会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不断提高。
案例16 教学反思:今天该讲减数分裂了,这一节课是高中生物的重点难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大家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引入新课的时候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狮可以生狮,虎可以生虎,但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为什么不可以产生后代呢?”很多学生可以迅速的答出骡子的染色体是奇数条。接下来老师继续发问:“为什么奇数条染色体不可育呢?”学生会继续思考,这时老师解释:“马的染色体条数是64条,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是32条,驴的染色体是62条,产生的精子染色体为31条,这样精卵结合,骡子的染色体为63条,无法正常产生精子和卵细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骡子的减数分裂不可以正常进行。”学生的问题又出现了:“老师,香蕉没有种子是这个原因吗?”“老师,无籽西瓜没有种子是这样的原因吗?”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并且大致体会到减数分裂的核心思想,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分裂方式。
接下来讲解了精子形成的过程,通过各时期的黑板图展示给学生,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对各时期的特点有更准确的了解。最后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精子形成的动态过程,这样动静结合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一节课下来心情真的很好。同时体会到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真是太对了,学生说的多,问的多,教师发挥的就越好,学生得到的知识就越多。一堂课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站在前面讲课,也真是索然无味。
二.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研究改变了教师的心智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使得教师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先进的课堂教学思想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认知活动,又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获得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认识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在构建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中,要潜心研究教法、学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共同成长,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策略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命的张力。
三.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听互教观摩研究活动,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据不完全统计,课题组教师在近三年就有多篇论文在市以上获奖或发表、在省优质课竞赛中荣获奖、在省说课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获盐城市骨干教师称号。
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广泛采用了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2016年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我校的获奖人数和等级都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东台市创新高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研究》
负责人:倪庆胜
课题组成员:创新高中生物组
《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行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可以这样讲,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这是我们教学的永恒主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生物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规律的发现和生物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生物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着眼点。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进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研究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符合,能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一些参考价值和极大帮助。
因此,我们确立研究课题《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世纪的教育的大背景,教师应积极探索和追求,尽力给学生提供空间,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但目前各个学校实际教学条件不同,生物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学理念不同,造成“有创新之名”而无“创新之实”。怎样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的创新成为当务之急,研究尝试恰当的对策和方法对中学的实验教学会大有裨益。
二、研究的目标、方法、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调查分析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2)初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3)通过小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形成校本,让教师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2.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分析法、总结法、文献法等。
3.研究内容
实验教学创新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1)教师的思维及教学理念的创新;
(2)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的创新。
根据中学阶段生物学科的内容,本次研究活动,计划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教学理念的提升和革新;
(2)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3)教材原有实验的改进和整合;
(4)相关实验的拓展和尝试;
(5)新问题的归纳和分析(概要)。
三、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学习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研究期间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①学习理论,参与培训
我认真研读相关理论书籍《教育心理学》、刊物《中学生物学教学》、《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必修)》、《高中生物实验专辑》等,更新观念,明确方向,提高了认识,为小课题研究的顺利开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设计课题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着眼点。研究重点在创新,主要是探索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原来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完善。经过请教专家和反复思考,收集研究资料,我初步拟定了具体计划,并多次和其他老师沟通并积极听取他们意见,根据相关理论设计出课题方案。经指导专家点评后,我进一步修改了开题报告。
(2)实施课题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这个阶段,我按照计划,认真实施开题报告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①进行调查研究
在课题方案形成后,为了真实的反映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份课题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校高二学生(原因是高中实验课已经大部分结束,有发言权),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们参与实验的兴趣、关于中学实验课的认识、学习现状及对实验课教学的期望和建议等。另外,还与本校及其他学校的生物老师在行了几次座谈,另外还和很多同行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如电话、生物交流群、微博等了解了目前教师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和中学生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明确了着手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研究计划。
②分析结果,找出症结
将调查情况转化成有意义的数量统计,并随机对部分参加测试调查的同学进行谈话,了解并记录学生对生物实验认识、看法和存在的困难等,然后结合问卷情况进行问题的梳理,并对一系列调查结果进行归类总结和多角度分析:
a.从学生调查问卷中可看出,目前学生存在对生物实验目的认识不明确及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开设生物实验很欢迎但到最后都比较失望,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减退是造成实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片面的责怪学生,这与学校、教师对中学实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有关系;与我们教师长期的“传授式”教学思维模式有关;与现行教育制度的急功近利有关。当今学生的学习节奏快、负荷重,根本没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实验,迫于实际压力慢慢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去思考、探究、揣摩、操作那些耗时费力却“不讨好”的生物实验了,因为目前根本就缺乏良好的评价机制,实验进行与否表面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如今大多数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依然奉行“背实验”这一“捷径”,这使学生不得不过分依赖于教师和书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失去了教材中实验编写者的初衷,也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原本是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不得不被现实所裹挟而“夹着尾巴做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成了空谈。
b.通过对相关教师的座谈等其他途径的沟通交流,发现对于目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及现状大同小异,都存在不够重视,课时分配不足,有些地区甚至专门去实验室操作实验的次数极少,大多数都是在“讲实验、背实验”和“想象实验”等。一致认为:目前中学实验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是考试导向、实验条件造成的,教师学生都不太愿意去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关键是缺少关于实验技能和素养较权威的评价机制和渠道;另外,作为一线的中学生物教学者们也未能积极的贡献智慧、群策群力的想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有莫大关系。可以说,今天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部分教师教学的目光不够长远,不能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思路有关,我们一线教师在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确很重要,生物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脱离了实验的生物课还怎么向前发展无人能回答。还有,学生也很渴求良好的实验教学,因为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益。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置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不顾,必须尽力的开拓智慧,积极尝试各种方法,力争实践出一套切实可行又对学生终生有益的实验教学方案。
③提出解决对策,初步尝试
根据调查和案例分析,积极思考研究实验教学创新的方案,并付诸实践进行检验和修正。
(3)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①整理归纳资料、进行课题小结,对过程性成果进行汇总,写出结题报告。
②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引起广大教师的支持和共鸣,旨在彻底改善目前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提升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能力保障
1.我校生物实验室生物教学仪器设施配套比较全,便于开展实验教学,
2.生物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实验能力强,
3.一个年级有好多班级,利于开展对比研究,
4.学习科研氛围好,学习支持教育教学研究。
五、取得成果
近一年来,我在学校、专家、同行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学习-调查-统计-分析-实践-研究-总结的过程,取得了以下初步结果:
1.找出了目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及其症结
(1)学生对生物实验不重视的原因是与学校、教师对中学实验的认识和处理的方式有关;与我们教师长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有关;与现行高考指挥棒的引导有关;与现行教育制度的急功近利有关。学生迫于实际压力很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去思考、探究、揣摩、操作耗时费力却不讨好的生物实验,其根本就是缺乏良好的评价机制。
(2)目前教学一线实际是教师在讲实验、学生在背实验。产生的原因一是是考试导向、实验条件造成的;第二,关键是缺少关于实验技能和素养较权威的评价机制和渠道;第三,教师教学的目光不够长远,不具备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思路。
2.初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置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不顾,必须尽力的开拓智慧,积极尝试各种方法,力争实践出一套切实可行又对学生终生有益的实验教学方案。
(1)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辩证唯物思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即让广大学生从一开始接触生物这门课时就深知,生物实验的地位很重要,掌握好生物实验的探究方法和实验思想,才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资本。
(2)广大教师要有准确的学科定位,生物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脱离了实验的生物课没办法发展,也不是真正的生物课。生物实验在教学中一定得认认真真的研究和开展,不仅不能缩减,反而得创设条件,让学生多探究、多动手。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实验学生认真的操作探究了,那么随后学生接触到与此有关的试题就很得心应手;如果学生没认真做,或者本实验没在实验室进行,只是用“讲实验”的方式进行,那么学生接触到相关实验就显得力不从心。教师讲得无论有多么的形象逼真,但仍不能取代学生亲身体验的效果和意义。目前,有些教师嫌麻烦,费时间,经常是验证性的实验、简单实验就去实验室学生让做一做,难一点的、探究性强的就省略掉了。熟知,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知难而上的钻研精神会慢慢的被我们一些教师也忽视掉。
(3)将生物科学实验探究思想渗透在每一节生物课中,优化教材实验,精演示多操作,少验证多研究,重过程轻结果。对于生物教学工作者而言,一定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践行生物创新教育理念。生物实验教学未必得去实验室,应该是润物细无声,随时随地的将我们的实验理念渗透在每一节生物课中,学生的科学态度、实验思想、钻研品质和探索精神需要教师平时花一定心思和气力去培养。如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必须用2-3个学时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生物科学故事的视频。另外,每节课前5分钟是目前有关生物科学热点问题的热议时间,具体做法就是每节课有一位主讲学生先给大家讲解一些目前有关生物科学的热点事件,然后其他学生提问、热议。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关注社会实际以及生物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学习的兴趣。
(4)平时多注重对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经常有一些关于生物知识方面的质疑和不解,不建议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结论,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将一些可探究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倡学生自行探索验证,教师在过程中只需要进行合理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就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如有学生问我,在地上用蜜糖书写文字后,蚂蚁真的会聚集在上面吗?我的回答是你怎么不去试试看呢,我的答案你未必信服啊。过了几天,这位学生高兴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试了还几次,只要时间地点都对了,蚂蚁聚到蜜糖上面是确有其事。又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我要求大家在家中进行,我给他们提供必要的试剂和材料,学生最后只呈现实验报告和过程记录。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提出了好多这种各样的问题,我就鼓励他们进一步展开相关问题的探究,完了以后在课堂上还进行了一次专门的总结汇报,让同学们充分的表达和展示。本实验从开始到结束几乎进行了大半个学期,但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不同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实验方法和形式要多样,手段一定要灵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教研组老师都在积极的贡献智慧,都在想方设法的尽力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如在进行“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检测试验中”,我们除了按照教材的方法材料实验外,又将本实验改成了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的主题就是本实验用那些实验材料更好,即展开了对实验材料的探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设计的意义所在,实验的成败与所选材料的关系,进一步使学生懂得实验设计过程中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理解教材中所呈现的经典实验得价值所在;又如,高中生物教材中,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动态。这似乎是仅仅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但实质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学生亲自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其心理体验是前者无法相比的。还有,学生的获得的一些实验成果,如制作的模型、生态缸等,我们都会及时的进行公开展出,供全校师生参观和学习,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自豪感,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给学生放映实验视频、带学生一起制作模具、一起准备实验等等,主要是想让学生全程参与和体验实验的乐趣,这是单纯做实验所不能感受到的。
(6)教师一定要树立为了学生一生的长远发展而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和良知,认真准备和研究实验,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氛围。教材的实验有时和学时会反生一些冲突,这就需要教师整合优化实验,需要合理安排统筹,决不能粗暴的“砍实验”或“欠实验”。例如,必修一的第一个实验“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就可以合并,原因是显微镜操作学生在初中已有练习使用,高中只需点拨即可,个别学生依然不能熟练使用显微镜的同学采取课下辅导,这样就为后续实验节约了时间。又如,在高二“酶的专一性”实验中,由于用市场上购买的纯淀粉酶代替了学生提供的唾液做实验,不仅改变了过去学生提供唾液的不雅观、不卫生状况,而且由于淀粉酶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使实验由定性变为了定量研究,这样大大加强了实验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实验条件可改变,温度由 37°C提升到50°C,加快了反应速度,缩短了反应时间,使教学更主动,教学过程更连贯。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做实验,多数是可以取得好效果的。但有些实验由于材料采集难度大或反应速度慢,持续时间过长等原因,可以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以消除原实验中的弊端。又如,鉴于教学课时所限,我们学校在学生课余时间是采取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也可以去实验室借小型实验仪器和材料等。
目前,我校学生对生物实验课非常感兴趣而且很积极主动,大多数学生探究欲望非常强烈,已经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为生物课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树立了方向。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
1、课时紧张。在现行使用的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中,共有学生实验14个,其中观察、验证、检验类实验10 个,探究性实验 4个,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每班一周只有2节生物课,一学期按20周计算,除去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节假日所占用时间,一学期的教学课时不超过38节,在这仅有的课时中,既要完成课本中知识点的教学,还要开设所有的实验内容,课时非常紧张。这对实验内容的进一步挖掘和创新蒙受考验;
2、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往往还要进一步讨论、修订后才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操作,自行设计实验难度大且热情不高;
3、部分学校实验条件落后和实验设备陈旧,这也是一些实验不能顺利开展的客观原因;
4、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及科学素养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实验开展缺少内在动力。
解决对策:
1、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渗透生物实验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自行设计实验的意识和能力;
2、对中学生物高中阶段的实验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合理整合优化。设想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实验之道;
3、和学校教学管理层以及广大一线教师讨论研究,尝试合理调整课时的分配和安排,尽力为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创造条件;
4、尝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关于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合理、有效、权威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胡继飞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新编生物学教学论》汪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中生物实验专辑》马五胜主编,大象出版社;
4.《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5.《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必修)》施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
东台市创新高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
负责人:颜成超
课题组成员:创新高中生物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如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中小学全面铺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生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现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即探索性地学习生物课程,养成终生受用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许多教师埋头于全讲全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主宰了课堂。即使有提问,那些问题也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的,提问权牢牢地抓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思考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都是现成的,也就是前人解决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线索,并非真的疑问,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接受前人已经确定了的知识,并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老师安排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也算是完成了。很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是表面的、复现性的问题,只是为了引诱学生接受、记忆现成的结论。问题只不过是一种陪衬,只是获取现知识的跳板而已,已最终消灭学生的问题为归宿。由于它常只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试题越来越向能力型方向转化。如高考试题中文字说明类、实验设计类题目的增加,强化了对学生分析、推理、综合、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因此,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性教学。它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变灌输学习为发现学习。它能促进知识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建构,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当前“削足适履式”的问题教学,积极研究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核心的问题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1、前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了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思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有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环境中,有关研究认为应先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环节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把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方式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即以常态化下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将有价值的问题“课题化”,采用小课题的研究方式加以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构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在限定学时内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首要目标,改进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支撑性理论
1、 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性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二,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问题定向教学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定向教学要求学生针对一定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问题定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问题的呈现与陈述;列出已知的相关知识。根据已有知识针对问题展开陈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发现与填补知识缺陷,引导学生探索与搜寻;学生列出可能采取的行动、可能提出的建议,尝试解答并检验;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问题定向教学实质是促进学生认识的螺旋性发展。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动力机制。
2、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3、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应用“问题导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生物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研究形成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问题导学”让学生根据问题,根据老师设置的情景,有目的地探索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3、“问题导学”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通过教师的正确“导学”,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五、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与听课,了解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包括新模式运用与传统教学法的成功点与不足处,以及学校课堂教科研的成熟与制约因素,了解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呼声,摸索符合生物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2、优化“问题导学”的教学环境
在实验的初期,实验班的教学不一定顺利,可能出现学生害怕答错,或者有问题不敢提的情况出现。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养成好问的习惯;且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遇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等。
3、问题导学研究的小课题:(1)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研究。(2)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3)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整合研究。(4)问题解决学习的类型和方式研究。包括问题对话、问题研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5)问题导学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研究。(6)问题导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7)如何有效利用多面小黑板。(8)多媒体技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9)如何关注帮扶课堂学习困难学生。(10)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板书。(11)问题导学法在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12)如何设置有效达标检测。
4、构建生物问题知识体系,注意问题“度”的设置。
对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深入研究,针对各个知识点列出问题,构成知识体系,并且注意问题的角度、难度、密度、广度等方面的设置。
5、问题导学中的引导技巧。
找出关键知识点,在学生方法技能上给予指导,在学生情感上引导,多提鼓励性和赞赏性问题,让学生经常处于跃跃欲试,若有所思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6、问题导学模式实验。该模式的主要教学流程是:
具体操作是:
一、问题情境导入。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认定。师生共同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复习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找出疑难问题或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答、交流、展示,学生不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探究,爱动脑,会动脑。
四、总结升华。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好的做法、讲解教学的难点。
五、达标检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训练,要有坡度、密度、难度,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基本练习、对比联系、综合联系、实践联系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做到“放优生、促后进生”。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力求完美。
六、课题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学习、查找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相对集中地选定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并定时作阶段成果汇报。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二)研究对象
高三理科班,每四个班为一组,课题组成员分组具体负责实施
七、课题的实施策略
1、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课题组成员的意识。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理论学习开始就一边学习课题方案,一边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理论和经验;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研究“课程论”“自主探究的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课标的解读”等材料。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收获。通过学习,使成员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2、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确保课题研究出成效。建立以学校监督指导——课题组具体实施的课题教研制度、材料缴交登记制度、教研成果汇编制度等,变制度为习惯。
3、课题进入课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子课题的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以课题组为火车头,非成员教师都能有机会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实验成果或课题研究中碰到的问题汇总并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力求最大限度地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八、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培训,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2、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研究。
3、组织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
4、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每月召开一次研讨总结会,及时交流实验中的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
5、办家长学校,取得家庭和社会上的支持。
6、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加强资料管理。
7、联系学校领导给予研究、实验等工作上的支持。
九、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3月—4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人员分工。
2、收集资料,拟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阶段(2016年4月—5月)
1、摸清设置有生物科的班的学生实底,建立档案卡。
2、将设置有生物科的班分为A、B两类,A类班为模式实验班,B类班为传统教学班。
3、召开课题研究人员座谈会,统一思想,统一步调。
第三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6年5月—6月)
1、收集整理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相关理论依据,从理论上印证教学模式。
2、请专家来校作指导报告,并修改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构建教学模式的框架。
第四阶段:模式实验阶段(2016年6月)
1、分类实施,总结归因。分班实施传统教学法与问题导学模式,在比较教学中探索其可行性、实效性、乐学性及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律。
2、阶段性检测分析与学生问卷调查及座谈情况分析,探寻两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优点与不足。
3、定期请专家来校作教科研方法指导,同时向兄弟学校学习,取长补短。
4、教科研活动长计划,短安排,加强督促,保证阶段性任务完成。
5、定期展示教科研成果,向兄弟学校广大师生推广。
第五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6年6月)
1、整理资料,归纳整合。
2、撰写结题报告,并请专家评审。
十、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研究论文。
3、案例集。
4、音像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学校校每年招收大量强化班,学生基础良好,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任课教师,并且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积极探究新的可行性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贴近教学实践,可操作性强。在研究中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体现教育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给予有力的物质和经济保障。
分享到:
苏ICP备11081810号
© 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雏阳投资·创新教育集团 校园欺凌举报电话:0515-85235953
校址:(上海总部)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8633弄15幢 | (东台校区)小学、初中:江苏省东台市金海西路99号 高中:江苏省东台市万泉路199号 | (昆山校区)江苏省苏州昆山市新开河路2号 | (上海校区)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大街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