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刊《香樟树》◆名作欣赏◆-学生园地-东台创新学校 |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全国百强民办学校) 


校刊《香樟树》◆名作欣赏◆

发布时间:2016-12-24

浏览次数:4371

来源:本站

◆名作欣赏◆

 

人生百相

□ 少逸

人生如诗,诗意人生是精神生活非常丰富非常饱满的人生;人生如茶,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人生如棋,人的一生都在同命运下棋。不是命运操纵你,就是你操纵命运;在历史长河中,“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人生如尺,只有掌正人生这把尺子,才有堂堂正正的人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

□文/季羡林

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解放后,我在当时所谓故都又会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却令人毕生难忘。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中国有一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一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一个人除非万不得已决不会自己抛掉自己的生命。当老舍先生徘徊在湖水岸边决心自沉时,眼望湖水茫茫,心里悲愤填膺,唤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答,悠悠天地,仿佛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他会想到自己的一生吧!这一生是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一生,然而到头来却落到这等地步。为什么呢?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留在美国不回来,著书立说,优游自在,洋房、汽车、声名禄利,无一缺少。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说不定能寿登耄耋,富埒王侯。他不是为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才毅然历尽艰辛回来的吗?是今天祖国母亲无法庇护自己那远方归来的游子了呢?还是不愿意庇护了呢?我猜想,老舍先生决不会埋怨自己的祖国母亲,祖国母亲永远是可爱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爱的。他也决不会后悔回来的。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自沉于汩罗江。他行吟泽畔,心里想的恐怕同老舍先生有类似之处吧。他想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他又想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难道老舍先生也这样想过吗?这样的问题,有谁能够答复我呢?恐怕到了地球末日也没有人能答复了。我在泪眼模糊中,看到老舍先生戴着眼镜,在和蔼地对我笑着;我耳朵里仿佛听到了他那铿锵有节奏的北京话。我浑身颤抖,连灵魂也在剧烈地震动。  

 

阅读大师的灵魂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解读

读着季老朴实的文字,我们记忆中的老舍先生的影子渐渐清晰:谈吐自然,和蔼可亲,毫无架子。他的伟大见于平凡,他的精神见于琐细。一点一滴中方显大家风范。他的伟大人格体现于他用地道北京话构成的篇篇文章,从不故作忸怩,用一些高深唬人的词句来堆砌,自然、清丽,用最朴实的语言给人以美的感受,行文如流水,清澈的流水亦如老舍的文字畅游在华丽的世界,给世界亲切与舒服。还有一次请客、一顿北京饭、一次次与“下等人”的谈话、一次帮人付钱……一次又一次中,老舍先生的体贴、细心、对他人同等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大方与好客体现于其中。  

老舍先生更是个堂堂正正的人,更是个坦坦荡荡的人、更是把高洁伟岸体现于行为谈吐、与人和善中的人,老舍是含冤逝世的,他用纵然一跃换一身轻盈,如同他的为人,一世清明,隽永地刻在了历史的书页上。  

在当代学界,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同时,70多年来季先生还写下约150多万字的散文。愈到晚年,他愈像一位身怀绝技的语言魔术师,挥就一管出神入化的彩笔,勾画出一幅幅人文风景、自然风景和社会众生相的生动画面。季先生是一株根深叶茂的语言艺术大树,而这株树的幼苗就植根于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  

在季先生笔下,文字时而在成语与经典之间腾挪,时而在方言与俚语之间跳跃,灵动非常;文辞源自古典,雅致却不穷酸;俗语出自民间,生动俏皮决不油滑;文章天成老辣,毫不倚老卖老。季先生“经营”文字的功力告诉人们,这位终生研究语言的大师,在其高耸云表的大树下面,民族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之根扎得有多深。根深才有树高,根深才有叶茂。  

阅读大师,就是阅读大师的灵魂。感受他们的品格与言行,就多了一份向太阳靠拢的勇气。常人总试图将自己与大师分离开了,而大师则总将自己融到常人中去。伟人,也毕竟落在一个“人”字上。他们同凡人一样质朴,从不夸耀自己。说自己是伟人的人都不是伟人!伟人的言行,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人们。勇敢地向这些伟人靠拢吧!——哪怕只是一缕阳光,他也散发着榜样的力量!  

 

马寅初校长(节选)

□文/余匡复

马寅初一生没有离开过教育,他是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马寅初虽为校长,又在中央任职,但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他的身影,最常见到的地方是北大大饭厅的讲台和办公楼的礼堂。马寅初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是:大学生不能只读几本教科书,要接触社会,要见世面,要了解世界。因此,他任校长期间经常请各方著名人士来校演讲。他请过的政界要人有李富春、陈毅、李维汉、胡耀邦、陆定一、刘澜涛等,还请过当时缅甸总理吴努来北大讲佛学。那次吴努由周恩来陪同,报告在办公楼礼堂举行。报告结束后,马寅初陪吴努参观北大校园。他还请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民族英雄卓娅的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苏联著名作家波列伏依等来校作报告。  

马寅初不但请人演讲,自己也演讲。他著名的新人口论和团团转经济理论,就都是在北大作的报告(团团转理论是他1957年在我们毕业典礼上的讲话)。1955年下半年,马寅初在北大大饭厅前贴出一张布告,说某月某日下午几点他将在大饭厅做有关人口论的演讲,欢迎全校师生届时光临指教。他这报告讲了大约三小时,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底气十足。他说中国的生产力还很落后,一个婴儿从出生到成为劳动力要十多年时间,这十多年里他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我国的高生育率大大增加了已经很落后的生产力的负担。1955年中国已有六亿人口(这个数字也是1955年在北大东操场的一次大会上马寅初向全校师生宣告的),他说建国几年就增加了一个多亿人口,人口如此快速增长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他大力主张优生,提倡节育。  

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坚持新人口论。他在1959年底的《新建设》杂志上宣告:他决不检讨,决不屈从于压服,他不怕丢官,不怕火里烧,不怕油里煎,决心为真理战斗到底。马寅初的直谏遭到了压制,他被毫无理由地剥夺了话语权。1960年初,在有组织的大字报的围攻下,马寅初断然辞去北大校长之职,迁出北大燕南园,赋闲返家。从此马寅初在中国政坛消失了,他被免去全部职务。但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知识分子,也感动了老百姓。季羡林曾说过:他最钦佩的人,就是马寅初!  

如果中国的校长们都能像马寅初那样爱学生,讲真话,那中国的教育,一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摘自2010915日《文汇报》,有删改)  

【赏析】提起马寅初,人们就会想起他的“新人口论”。在上世纪50年代,他便预见到中国人口如果不及时控制,将会成为工业化的负担。经过正反两方面实践的检验后,中国近三十多年来已把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人们对马寅初的远见卓识也报以深深的敬意。马寅初这种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崇尚真理、求真务实的精神,正是北大人文精神的楷模。





苏ICP备11081810号 © 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雏阳投资·创新教育集团 校园欺凌举报电话:0515-85235953
校址:(上海总部)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8633弄15幢   |  (东台校区)小学、初中:江苏省东台市金海西路99号 高中:江苏省东台市万泉路199号   |  (昆山校区)江苏省苏州昆山市新开河路2号   | (上海校区)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大街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