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0-07
浏览次数:5060
来源:本站
读《母亲的勇气》有感
高二(7)盛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题记
2006年12月14日深夜一点二十四分,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出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东方女人,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她挎着黑色的背包,背包上贴着一张用透明胶带层层缠绕的醒目的A4纸,上面写着些文字,上面是“我要到哥斯达黎加看女儿,请问是不是在这里转机?”“我要去领行李,能不能带我去?谢谢!” 还有几行稍微小点的文字,分别是英语和西班牙语的翻译。
原来,她女儿10年前随女婿移民到了哥斯达黎加,如今刚生完第二胎,身子非常虚弱,女人思女心切,坚持从台湾来看她,伺候她坐月子。
很多人都认为,这不过一般简单的行程,可谁知道这一位真实而又平凡的中国母亲,生平第一次出国,既不会英语也不会说西班牙语,为了自己的女儿她独自一人飞行了整整三天,从台南到哥斯达黎加,无惧这几千公里的艰难险阻和重重困难。她曾在物业机场冰冷的座椅上蜷缩,也曾在人海中说着蹩脚的普通话寻找救命恩人,还曾在如潮的人海中高举救命的字条卑躬屈膝……她这么做只不过是想看看自己的女儿。
这位中国母亲让我看到了一位母亲因爱而产生的勇气。这种藏在母性情怀中的爱,天崩地陷,自始至终都不会因距离和时间改变。
母爱就像一朵怒放的在雪峰上的雪莲,永远那样圣洁无暇。
母爱是一万悬挂在天边的彩虹,永远那样绚烂夺目。
母爱犹如黎明那划破黑暗的第一缕曙光,给人带来无限的光明与希望。
母爱仿佛是冬日里的一团炽热的烈火,温暖儿女们的身躯和心灵……
母亲的爱,感动着生命,牵系着心灵;母亲的爱,温馨照耀着人生的旅途,拥有母亲的爱人生便不再孤单,拥有母亲的爱生活不再寂寞。
母亲是唯一爱你甚过于爱自己的人,她的爱挥之不去,她的爱默默无闻,她的爱是永恒不求回报的。
(指导老师:齐颖)
迈步到未来,去又未曾来——读《未来,未曾来》
高二(1)班 丁杰
走进新华书店,便闻到一股书香气息,来到书架前,我的目光便被这本书吸引住了。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有一种想把它揽在怀里的感觉。
找了个清静的角落,细细咀嚼……
里面的散文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碎零片,但作者连谏却能从这些小事中,发掘出大道理,一针见血,叫人叹为观止。
读完这本书,便觉得受益良多,它教会了我许多东西。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什么样的人生最值得你去拥有,这些都潜移默化改变着我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穿越复杂后的简单,趟过自卑后的自信,清理阴霾后的明亮。”这是《未来,未曾来》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话说:一生有一个知己已足矣。而知己这个词早已被用滥,用在酒场上,用在求人上。在我的心中知己,除了呈现它的精神意义,其余的都是它的“赝品”。知己,就是钟子期之于伯牙。只有知己才能解决,一个人部分的孤独。知己是可以穿越我们生命的那种人。是的,就是“穿越”这个词,它是一个精神质地的词语,是一个动词,一个真正诗意的词。我们认识那么多的人,扪心自问,谁穿越过我们的生命?假如我们敢于诚实的面对自己,那多么容易在这个时刻无语。
话说:天堂、地狱……
有的人性格烦躁,总该抱怨老天不公,没有给他(她)一个天堂,总认为自己生活很不如意,可事实不是。其实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别人眼里的天堂。当你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时,也不必须烦躁或是自卑。振作起来,无畏挑战,或许别人的而生活里也有一些不如意或是人生瑕疵,可在我们看来,那些小小的瑕疵算不了什么,对生活的幸福美满度并行成不了多大的妨碍;若是换对方看我们,那些让我们倍感郁闷的生活荆棘与不如意,亦不过是妨碍不了生活的小小瑕疵而已。
而我们,去总是被那些小波折绊住了目光,看不见自身生活中属于天堂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便不会快乐。
其实,所谓的天堂、地狱,不过一念之差,他们从来就不曾真实存在过,只存在于每一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欲求上。
有时候,同样的话,说给不同的人听,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那么说给我听,也有我的意义!莫过是:穿越复杂后的简单,趟过自卑后的自信,清理阴霾后的明亮,迈步到未来,去又未曾来!
(指导老师:齐颖)
读《诗说》后感
高二(1)班 丁思琪
年过五十的老先生,大概都读过韩愈的《师说》,这个篇文章里有很多值得今天的老师和学生的想一想。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是因为自己接受了门徒,抵制当时的舆论非议,而写这篇文章自解,但同时也是讲给求学的人听的,也可以反过来讲给“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们听。
“弟子不比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一个真理,并不是瞎说。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什么逾越的界限。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于学生,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于老师;今天老师高于学生,明天学生可能高于老师,这也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老师和学生可以相互转换: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有向学生的地方。
《学记》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命’曰‘教学半’(就是教学各居其半,相反而相成)。其此之谓乎!”这句话着重在自反自强,不如韩愈说得更彻底。但是它所说的“教然后之困”、“教学相长”,所引的“教学半”,就是在今天看来,也还是颠扑不破的。
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个道理说来很浅显,但是在实际中却不易承认,特别是老师当久的人,或是“术业有专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
“弟子不比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为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韩愈提出的一个观点,但是在封建时代却行不通。正好相反,“天地君亲师”,在封建时代,老师是同“天地君亲”在一起,居高临下,弟子哪能同老师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统一呢?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弟子怎么可能超过老师?这个观点相沿成习,直到不久前,还有许多人没有料到千古以的老师和弟子,会有一个伦常大变的时候。
新的师生关系,到真像韩愈说的“不耻相师”。就是互为老师,互为学生,彼此平等,不分尊卑,真正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谁有学问,谁就是老师。
既然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必不如师,那么今天的学生在看到老师的某一方面的短处以后,也就不因该马上得出结论说:老师再不能做老师了。况且,某一方面的短处并不等于一切方面的短处。即令把学生和老师换个位置,对于比自己多一些知识的人也仍该“不耻相师”。况且位置还并不能互换,今天的学生担负着重大的使命,更应该深切地认识自己知道得很有限,还必须向一切有所知,有所长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术业有专攻”的老师们学习呢!
(指导老师:齐颖)
《西游记》读后感
高二(1)班 缪志军
读《西游记》是很久以前的事,但这本书里的好些情节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表彰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
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同往西天取经。此时,孙悟空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而是一个专为人间降妖除魔的旷世英雄。作者在承认这种转变的前提下,还从另一方面,既在降魔斗争中,歌颂了孙悟空那种无所畏惧,勇于战斗的精神。在重重困难面前顽强不屈,随机应变。红孩儿口吐“三味真火”,烧得他九死一生,他却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雷音寺众神被擒,他却仍孤军深入,前去与恶魔相斗。孙悟空又善于变化,以假为真,把一些邪魔歪道愚弄得不知所以。他常变作一些小动物或者是妖精的手下等潜入妖洞探查,将他的七十二变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与妖精纠缠得越久,经验就越丰富,都只就越激昂。比起沙僧与巴结来,孙悟空无疑是唐僧身边最得力的弟子。
当然,全书不仅仅局限于用这些来塑造孙悟空的形象,这也是全书前后一致之处:作者还着笔突出了他对众神佛放任桀骜不驯。他在答应去西天取经之时,就与观音菩萨达成了协议,这才使得他在取经途中可以请来各路神仙助阵。而且,他曾咒观音“一世无夫”;骂如来是“妖精的外甥”,这更加突出了他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另外,他那种对妖精斩尽杀绝的强硬态度,更与神佛以渡化为主,不能杀生的戒律相悖。并曾因此遭唐僧惩罚,被白骨精利用,险坏大事。
读到最后的时候,再回头看看这本脍炙人口的书,再去重新审视那只起初看似缺乏教养的猴子。尽管他大闹天宫,我们却依旧觉得他可爱,因为这是一个热爱自由的形象在那种环境背景下所造就的必然趋势,是他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一切桀骜不驯,对妖魔的斩尽杀绝,对师徒、对师兄弟的感情无限热爱,将这个光辉的形象深深地刻入我们读者的心灵。最后他不再骄狂,他为了天下苍生克服重重苦难,清楚困难,完成伟大的事业。最后,我们一起欣喜地见证他们师徒四人完成了西天取经这一伟大而神圣的使命。
(指导老师:齐颖)
《雷雨》读后感
高二(1)班 王秋娴
一个人一生只死一回,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天死了,明天就不必等死。
——题记
读《雷雨》,我只用了一天时间就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了它的通篇内容,在感受了他神韵的文字魅力,那样空如其来的死亡结局,倒让我在匆匆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复了那些纷乱的情绪,反思想一想,也许“死”对于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来说也算是一种痛彻心智的解脱吧,抛离爱恨的纠葛,解释世俗的仇恨,最终还是要把灵魂交给上帝。
“死亡”一词贯穿了整部《雷雨》,姑且以此为线索梳理一下思路,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繁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产后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了爱殉情的无知青年,每个布景和情节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之叹。
死掉的人也许终会活得新生的愉悦,而活着的人倒是要被一辈子的痛苦所折磨。
四凤,这个在爱情与道义中挣扎的女人,如果不是意外,不是命运的捉弄,她会不会远离死亡呢,她会不会快活呢?也许她与周萍远走天涯,从此脱离家族的捆绑和束缚。也许不会吧,因为她双手紧紧挽着一个背负罪责,终生处于悔恨和惶恐中。四凤在整部剧中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她活得叫人怜悯,死得叫人哀叹。
周萍的死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意料之中 “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总是在摇摆,不能忘却又不能割舍,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认为,爱他就好生施舍同情,但是在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的几近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带大加赞赏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对而言我倒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死亡爱失败,有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有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丢弃在暴风雨中。一件件打碎它的梦想的事情接踵而至,现实生活留给她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也是整部作品中的灵魂——周繁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角色,在我看来,周繁漪并不是什么讨好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倒不失为半夜天空的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情摧毁身心,绝望了人生。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繁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一根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向上攀爬,但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而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繁漪最终没有活得死亡的权力,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前,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雷雨》这个几个死亡也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命运的冲击,他们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交织,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死亡”而烟消云散吧!
(指导老师:齐颖)
分享到:
苏ICP备11081810号
© 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雏阳投资·创新教育集团 校园欺凌举报电话:0515-85235953
校址:(上海总部)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8633弄15幢 | (东台校区)小学、初中:江苏省东台市金海西路99号 高中:江苏省东台市万泉路199号 | (昆山校区)江苏省苏州昆山市新开河路2号 | (上海校区)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大街100号